春节的传统故事

有关年兽,压岁钱,守岁的来历等等
2024-11-25 05:19: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以下还有版本)...
“压岁钱”从何而来?传说有二。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二说,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宫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宫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到清代,才有儿童庆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至民国,又曾流行以红纸包100铜元,以示“长命百岁”,建国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回答2:

除夕守岁的来历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以上便是传说中除夕守岁的来历。

回答3:

春节的故事

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据《史记》记载,春节成为社会风俗始于汉朝。民间把过春节称为过“年”。记得小学过年的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还演过一个关于“年的由来”的小品呢……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里人哪还有心思关心这位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以躲避“年”兽。那老人高声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只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走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与守岁

我国农历最后一天叫除日,当晚叫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亦即交替的意思:“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清晨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吃了团年饭后,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终夜不眠,送旧岁,迎新春,这就是“守岁”,守岁时,主妇们还要炒些花生、米花或其他油炸食物。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

为何倒贴“福”字

新春佳节,贴“福”字是为了驱穷神。然而,人们总喜欢将“福”字倒贴于大门或居室的墙壁上,这是为何呢?传说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子的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吩咐家丁将其贴于王府大门和库房等处。没想到一家丁不识字,竟将“福”字倒贴于大门之上。恭亲王福晋见后十分气恼,正想发作,大管家却灵机一动,立即跪倒陈述:“恭亲王寿高福大,新年将至,大福果真到(倒)了,此乃吉庆之兆也�”福晋一听,不由得转怒为喜,于是赏赐管家和家丁各五十两银子。后来,这倒贴“福”字之举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流传至今。

年糕的来历

我国民间春节有吃年糕的习俗。这一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大败越兵,以乘胜攻入越都会稽。夫差自以为解决了后顾之忧,便从此骄傲自满,放松了警惕。相国伍子胥却看清了越王勾践的复仇决心,为此忧心忡忡。后来吴王为了称霸中原,令伍子胥筑新城,城建好后吴王大摆宴席庆贺,独伍子胥闷闷不乐,嘱咐随从:我死后,如国破民饥,往城门下掘地三尺可得食。后来,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吴国也为越王所灭。城中断炊,几个吴国老兵想起伍子胥的嘱咐,急忙在城门处掘开地面,才发现城墙砖非泥土所制,乃用糯米磨粉制成,于是尽数拆出散发给饥民。以后,当地人民为纪念忧国爱民的伍子胥,每逢春节便用糯米粉加水做成小长方块,上锅蒸熟而食,称为年糕。

身为中国人,对我们最大的节日当然要有些了解。我国民间习俗过春节,是从农历腊月�十二月 初八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日结束。腊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家家户户除尘,采购年货,贴春联、“福”字、年画、窗花,除夕之夜守岁。正月初一子时爆竹声四起,辞旧迎新。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福”字倒贴,以示“福到”,“迎春接福”。春节凌晨,我国北方吃饺子,以示长寿;南方吃汤圆,以示团圆、吉利、美满�多么有意思的节日啊

回答4:

中国春节传统民间风俗:压岁钱的传说由来

中新网2月8日电 大年除夕的晚上,很多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为什么会得
到压岁钱呢?这里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
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
疯癫的傻子了。大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灯不睡,这也叫做“
守祟”。

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这年三十晚上,为了防止
祟来侵扰,这对老夫妻不睡觉,一直逗着孩子玩,他们用红纸包了几枚铜钱,包
了拆,拆了包。但随着夜渐渐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着了。这对老夫妻便把
包好的几枚铜钱放在他的枕边。老夫妻年岁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
,想来那祟该不会来伤害他们的孩子了吧!可他们刚一睡着,一阵阴风吹过,黑
矮的小妖就进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头的时候,突然孩子枕边发出一道金光
,祟尖叫着逃跑了。

很快,这件事就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红纸包上钱给
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
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据说年是一只很可怕的怪兽。因为它很怕热,又喜欢睡觉,所以平常都住在山里,而且它一睡就是一整年,到了年底的时候才会醒来。醒来以后,它就会下山找东西吃,无论是人或动物,它都吃。人们都很怕这只怪兽,所以只好带著家人到别的地方躲起来,等到年走了以后才敢回家。后来,有个聪明的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建议人们利用燃烧竹子的火光和爆破的巨响来把年吓走。就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大家把竹子准备好了,紧张地等著年的出现。突然有人大喊:「年来了!年来了!」所有的人就一起点燃竹子,然后躲到房子里。果然,可怕的年兽被燃烧竹子的火光和爆破的巨响吓跑了,再也不敢出来吃人。从此以后,人们到了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都会燃放爆竹。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东京梦华录》第十卷《除夕》说:“士庶之家,围炉团座,达旦不寐,谓之守岁。”除夕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

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吟道:“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跃然纸上。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现代守岁时,全家欢聚,开怀畅饮,同时还要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如老人给孩子讲故事猜灯谜,大家一起行酒令、打麻将、打扑克、观看电视节目,夜半时分还要煮饺子迎新年。

回答5: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