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以前,“汉”字的意义专指汉水(汉江),也用来指天河,如霄汉,仍然是“河”的意思。
它的古文写法有两种:
一种是形声字,“氵”表意,“𡏳”表声。“𡏳”是繁体字“难”的偏旁,这里省略其他部分。《说文解字》:汉,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写法如下:
一种是会意字,从“或”、从“大”、从“水”。“或”在古代指疆域,后分化为“域”、“国”、“或”。那么,或+大+水,会意为“域内的大河”。写法如下:
刘邦曾被封汉中,称为“汉王”,后建立了汉朝。汉朝通西域后,西域各国才知道东方有“大汉”,于是有了汉人、汉字、汉语、汉子,以及后来的汉族等名词,“汉”字的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一、古代“汉”字的写法
汉,金文=(水,河流)+(黄,黄帝),表示黄帝之水,即黄帝统治区域的界河。有的金文误将“黄”多写了一横(即“难”或“熯”)。
篆文将金文字形写成“堇”。籀文以“火”代替金文字形中的“黄”(即“熯”),并加“或”(即“域”,领地),强调汉水是中原黄帝政权的“疆界”。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
约4000多年前黄帝统一中原,控制范围东起今山东,西至今甘肃、陕西,北抵今内蒙,南达今两湖地区,汉水为黄帝领地的西边界河;西北民族遂以汉水(黄帝的界河)代称黄帝统治下的中原民族。
中国古文正规的书写方式是:竖书成行,自上而下写满一行后,再自右向左换行。
纸未发明以前,古人用的”纸”是竹简、木条等,在竹简上写字,竖着写方便,串成书,卷成卷,读起来方便,如果在竹简上横写,串成书,卷成卷,读的时候,双手不好绽,不方便。由右向左写,也是为了卷藏绽阅方便。逐渐成习惯,后来发明了纸,但由上到下、由右到左写字的习惯没改,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借鉴西方文化优点,与国际社会接轨,汉字书写形式才逐步改成现在的横排、由左向右书写。
汉字的繁体字在古时写作“漢”
汉字的繁体字在古时一般写作“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