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是指什么

2024-11-28 10:19: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佛教中说“三藏”,又叫三法藏,含义是:

  (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1、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2、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3、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与摩呾理迦、优波提舍具有密切之关系。

  据大毗婆沙论卷一载,三藏之所显与等流等各异,经藏乃次第之所显,律藏为缘起之所显,论藏为性相之所显;经藏为力之等流,律藏为大悲之等流,论藏为无畏之等流;经藏系种种杂说,律藏系讲说诸学处,论藏则分别诸法之自相与共相。

  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亦举出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①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②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③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④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⑤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⑥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⑦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⑧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⑨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嗔恙,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之次第,迄无定论,或谓若就三藏结集之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

  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别者。原来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圣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后此语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声闻乘)与上乘(菩萨乘)之别,合此即成为“六藏”。

  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诵律卷六十、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唐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

  (二)分别为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所说之教法,即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合三者亦称三藏。

  1、声闻藏,诠释声闻之理行果。

  2、缘觉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释缘觉之理行果。

  3、菩萨藏,诠释菩萨之理行果。

  (三)日本净土真宗,对净土三部经所说之教法(法门),亦称三藏。据“教行信证”一书之说,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

  1、“福智藏”意即圆满成就智慧与福德二种庄严,乃指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从而谓开显大无量寿经所说弘愿真实之第十八愿之教。

  2、“福德藏”即观无量寿经所说之定散诸行,从而谓开显第十九愿要门之方便教。

  3、“功德藏”即阿弥陀经所说以自力回向之名号,从而谓开显第二十愿真门之方便教。

  藏的意思是容器、谷仓、笼等,也可做宝物一说,功德、经书都可以说是宝物的一种。《西游记》里唐僧号三藏就是因为他精通经律论。

回答2:

佛教中的经论律讲了什么?释迦牟尼和以身饭虎有什么关联?

回答3:

简单讲:1.经,就是佛陀宣说的经文。2.律,就是归纳于藏经中的戒律条文。3.论,就是归纳于藏经中高僧大德的论述。

回答4:

佛教中说“三藏”,又叫三法藏,就是经、律、论。
接单的说经是佛说的,佛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
论是佛的弟子及一些大菩萨们说出来的,后人记录的。
律是佛定下的戒律和仪规!

回答5:

佛教基本礼仪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2、拜佛: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随便坐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4、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和尚"。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可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