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里总是说,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是什么意思?

2024-12-22 18:27: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意思了与其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不如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出自: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译文:臣子我听闻把锅里开着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不如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

扩展资料:

扬汤止沸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以汤止沸。

1、抱薪救火,汉语成语,拼音bào xīn jiù huǒ,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2、饮鸩止渴,汉语成语,拼音为yǐn zhèn zhǐ kě,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3、以汤止沸,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tāng zhǐ fèi,意思是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不从根本上着手,对事情没有帮助。

回答2:

古时有句谚语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是做饭的锅,薪是烧饭用的柴火,当满锅沸腾的时候,要想不让锅里的水呀粥呀漫溢出来,恐怕没有比抽出锅底的柴火再好的办法了。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它的物理意义是指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这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行的.
因为汤舀起来再浇下去,舀起来的汤就会降低温度,这是因为汤再倒下去的时候,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流动加快,因而使舀出来的汤蒸发加快,温度降低,再倒回锅里去,使整锅汤温度降低,低于沸点,就可以使汤不再沸腾.达至止沸的目的.但这样止沸,不如把锅底的柴拿走,这就是这句话的物理意义。
语见《三国魏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刘廙传》:“臣罪应顷宗,祸应覆族。遭乾坤之灵,值时来之运,‘扬汤止沸’,使不燋烂;起烟于寒灰之上,生华于已枯之木。”
《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
东汉末年,南阳人刘廙投靠曹操,为文职官,深获器重。后其弟刘伟为人所引,同谋反操,事发后问斩。按律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然操深爱其才,亦明其为人,遂颁下特赦令,免廙之罪。廙不胜感激,上书于操。书曰:“臣罪当灭族,仰君‘扬汤止沸’,得免於死,如死灰复燃,枯木逢春。此大恩大德,无异天地造万物,父母生子女,仅能以死图报,非笔墨所能形容者也。”
“扬汤止沸”原指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后喻暂缓危急之困境,治标不治本,未能根本解决难题,常用此语。
参考资料:http://lz.book.sohu.com/chapter-2809-6-12.html

回答3:

本来也是个比喻。扬汤止沸,水烧开了锅,你加瓢冷水,只是暂时压制了。一会儿还是要开锅的。扬汤止沸比喻对事情作暂时性的压制,而不从根本解决。釜底抽薪,锅底下把柴火抽了,这锅肯定冷了。比喻根本解决问题。
所以这句话就是说
遇到问题与其解决一些枝节问题,勉强应对,不如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回答4:

这句话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三国志·魏书·刘廙传》:“扬汤止沸,使不焦烂。”。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扬汤止沸和“饮鸩止渴”都有“只顾眼前”、“办法不彻底”的意思。
区别在于“扬汤止沸”比喻治标不治本,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饮鸩止渴”则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严重后果。
刘廙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的哥哥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他便投奔曹操,在曹操部下当一名秘书之类的官员。刘廙有才,干事勤勉,受到曹操及其长子曹丕的器重。当时,有个名叫魏讽的人,反对曹操,进行袭击,被人告发后,曹操就把魏讽处死了。而刘廙的胞弟刘伟,是魏讽阴谋袭击曹操事件的同党,因此也被曹操诛杀。按照当时法律,刘廙因弟弟牵连,也当获罪,并应全家抄斩。可是曹操爱惜人才,同时也了解刘廙的为人和他弟弟刘伟根本不同,据审查得知,当时刘廙还曾劝说刘伟别跟魏讽往来。所以曹操下令,特别宽恕刘廙,不予判罪。刘廙很感激曹操,他为此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段这样写道:“我的罪,例应灭绝祖宗和家族,幸而蒙您‘扬汤止沸’救了我和全家人的命,这样的大恩, 是永远也报答不了的,今后我只有拼死为您效劳才是。”“扬汤止沸”指播扬锅里的滚汤(开水),使它稍冷,暂不沸腾,是比喻宽缓急难的意思。但后来人们在运用中,这句成语的原意有了变化,一般来用比喻临时采取紧急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容办法不够彻底。

回答5:

扬汤止沸 就是水烧开了 把水舀出去 来组织水沸腾。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 是指把锅下的柴火 拿出来 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回答不容易 烦请采纳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