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后经常发生与循环系统有关的心律失常,风心病换瓣膜手术后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对于手术后病情发展和多数手术的成功将发挥重要作用。 心脏手术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术前心肌缺血、缺氧,心脏功能障碍,术中麻醉、心脏低温停跳、心肌缺血和传导系统损伤,以及术后缺氧、水电解质改变和药物的影响,都可发生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并可导致患者猝死,必须及早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危重患者术中常规放置心房和心室起搏导线,对术后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偶发室性早搏、二联律、三联律、非持续性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中 20%~60%的病人为良性心律失常,很少产生症状或需要治疗。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率为0.4%~1.4%。尽管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转化为室颤的比例尚存在争论,但术后早期出现这些心律失常会极大增加猝死的发生率,所以应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 1.病因:心肌缺血、低心排血量、代谢紊乱和药物相互作用。在术后早期预防性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洋地黄中毒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治疗:首选药物为利多卡因1~2mg/kg静脉注入,无效时15分钟后重复给药,心律恢复后以20~50μg·kg -1 ·min -1 持续静脉滴注。也可选用溴苄胺5mg/kg在10分钟内静脉推完,无效时重复给药,维持量为1mg·kg -1 ·h -1 ,肌注常用于心衰和传导阻滞病人,大剂量用药可致体位性低血压。洋地黄中毒者首选苯妥英钠,首次用量2~3mg/kg,缓慢静脉滴入。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基本治疗方法为:心脏复苏、电转复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胸外电转复开始量为 70~200焦耳,成功率80%,低钾和洋地黄中毒时禁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死亡率高达44%,由于是致命心律失常,有必要进行电生理检查(CAST—心律失常抑制试验),以确定有效药物。若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植入体内自动除颤器(AICD)。 (二)室上性心律失常 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及房扑。其术后发生率为 19%~40%,一般在术后1~3天发作,发作的高峰是术后48小时。 1.病因:大龄患者、风湿热病史、心功能障碍、心肌保护不良,突然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及慢性疾患。年龄较大是持续存在的发病因素。酸中毒,低钾血症、低氧血症、高热和躁动常为发作的诱因,应及时给予纠正。 2.治疗 ( 1)房颤:首选药物为洋地黄制剂。24小时内西地兰最大剂量为0.02~0.03mg/kg,首剂可给最大剂量的1/5~1/6。因房颤导致循环不稳时,可静推氨利酮(amiodarone)5mg/kg,20分钟推完,转复后可以0.25~0.5mg/kg持续静脉注入。尽管房颤可造成病残,但死亡率并无明显增加。术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预防房颤的发生,常用药物为氨酰心安。 ( 2)房扑:房扑而血压正常时,缓慢静注心律平35~70mg常可得到控制,以后改用缓慢静脉滴注或口服,亦可同时应用西地兰。循环不稳定时,可应用氨利酮。药物无效时可应用快速心房起搏治疗,起搏开始应高于房扑心率10次/分,逐渐增大频率,控制后再逐渐减慢,使心室率达到满意程度。 ( 3)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应用西地兰及心律平治疗。室上速伴低血压时,可用甲氧胺20mg或苯肾上腺素10mg稀释后缓慢注射。血压上升后通过静动脉窦反射机制使心率减慢,此方法对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如血压上升至160mmHg,心率仍不减慢时,可应用异搏定或胺碘酮等药物。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血压正常者,可选用氨酰心安,多源性者可应用维拉帕咪静推。上述方法效果不佳时可选用心房起搏治疗。 对于儿童术后出现的结性异位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治疗上非常困难,可选用全身轻度低温( 34~36℃)的方法。 (三)传导障碍 术后传导障碍包括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常见原因为:低温,心肌缺血、缺氧,酸中毒,高血钾,洋地黄药物影响和手术损伤传导束。 治疗首先应立即去除上述诱发因素。药物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异丙肾上腺素、 654-2及阿托品。应用药物无效者可安放心脏起搏器,术后发生的传导障碍,有0.5%~4%的患者需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帮助。资料来源于心脏病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