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县官如何生财?

2024-12-18 16:31:0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自从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废除封建,地方开始实行郡县制度,中国郡县制度正式成形。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县”最早的含义其实是“系”,本意是“悬挂”,有悬挂于王城之义。郡县自古就是朝廷的基层政权单位,故有“天下之治始乎县”、“天下之治乱视郡县”的说法。即使现在进入共和,中央对于县级政权单位也有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是“治国理政的重要骨干力量”的看法。

朝廷的官员自然要有办公的场所,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上到中央部院高级办公机构,下到地方佐贰杂职的办公场所,都称之为“衙门”。“衙门”都朝南,各级长官升堂处理政务也都面南而坐。所以,从部、院、省、寺长官、督抚等等封疆大吏直到司道府县各级官员,有“南面”之称。县级行政机构的文字上名为某县正堂,习惯成为县衙或县堂,长官为知县,俗称为“大爷”或“县大老爷”。

中国封建时期,各个地方的县级衙门排场大致相同。如明清大一点的县衙,全部房屋差不多有百十来间。县衙头门正门一,偏门二,两侧八字高墙。放告和开审日,迎接上官或县官出巡时正门才开放。偏门供平时出入。大门上一般建有谯楼,这是守夜巡更的地方。大门西侧一般是典史署,类似现在的公安局,独立成为一处。进入头门就是县衙的第一进,里面就是县大堂。大堂是第一进的主体建筑,相传,在古代两边架设有大鼓,供百姓击鼓鸣冤之用。大堂并不是知县平常处理政事的地方。一般在国家有大的庆典,以及国丧或者旌表等仪式才在这里举行。处决人犯时,也在这里设立公座,验明正身,朱笔勾名。大堂的东西两侧为吏(组织)户(财政)礼(教育、科考、仪典)兵(军事)刑(司法)工(建筑、水利)六房的书差(胥吏)办公场所。皂班(黑衣卫士)、快班(缉捕人犯)壮班(杂差)的听差的地方也在这一进里。合称三班六房。另外,这个地方还有捕厅,班房、待质所(有点像后来的候审室)的设置。

从大堂再往后,就是县衙的第二进,东边是稿签房,亦称花厅,是县官批阅文件签名画押的地方。西边是刑名,钱谷师爷,也就是县官聘请的幕友办公的地方。二堂正中间是县官升堂理事的地方,布置的也严肃。靠后有图案屏风,厅上高悬清正廉明的横匾,屏风前放置有高大椅子,长桌案,俗称“公座”。案正中摆设红黑大砚台,高笔架,朱墨大笔。再前面放置有仗责数字的红绿签签筒。“回避”、“肃静”对牌插在两边地上,再前面摆列着竹板、戒尺、藤条、掇子(专门用来夹手指的刑具)、夹棍、吊绳、铁练索等等刑具。二堂西北角落是书房,县官用来会客,或者有人说情行贿,也会选择这个僻静处。县衙的最后一进是眷属的住所。

县官审理案件,案头一般会端坐一名书差,专门进行记录口供。大案前面两侧分别会站立两名只值堂的差役,负责传唤人犯。再下分别站立手执刑具的掌刑差役。县官根据案由询问原被告,以及证人。受审的对象如果是普通平民百姓,必须跪下来答话。如果是监生或者是秀才,也必须要左腿屈膝行半跪礼答话。功名再大的对象也要打躬作揖,行庭参礼,站立答话。审讯过程中,县官动辄拍桌,呵斥辱骂被审问对象,或者对于答辩人的不恭敬,施以掌嘴、打手心、抽藤条子的惩罚。其封建等级的森严,尽在其中。

自从清朝中期开始捐纳后,七品知县也要花两三千两银子才可买到,如果是候补还得重金运作,使得及早补缺。赴任前各方面还要花钱打点,即使科班出身,同样买通有关方面才能授职。赴任后,既要巴结上面的官员,又要应付“打秋风”的人物,花费实际相当多的。如果单靠着六十两一年的俸禄和一点养廉银根本就是蚀本的生意。所以,要想回本,必须要贪污、受贿,搜刮地方民脂民膏。才能升官发财,还本获息。为了能够“财源广进”,县官一般都会带着自己的心腹之人,好处是,自己的心腹一般不会出卖自己,所为恶事都可以竭力帮其遮掩。另一方面甚为关键,县官不便启齿的话,譬如,索贿要价,变通关节等等都由其出面,替他牵线搭桥。

旧时的县官生财的方式大致有几个方面。首先是漕粮、丁银的余额和赈灾水利等公益经费的克扣和多报浮支等等。还有便是通过处理民、刑案件,接受贿赂。所以新官赴任前自行聘请熟悉财政、法律的钱谷与刑名能吏两名,作为幕宾,帮助县官办理文书案牍,为县官出谋划策,营私舞弊,虚报政绩,枉法买冤,侵吞公款。就钱粮而言,除了正常的火耗、折色等规定中收取一大笔的以外,还要玩弄多种手法,以获得名利双赢。譬如,本来当地是丰年,但是故意向上报告是灾年,但是国家征收的丁粮却如额缴送,用来显示自己的政绩。在当时,丁粮的完成情况是考验一个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亦如前些年考核地方官的GDP。而在歉收或者大灾之年,公开向上级“为民请命”,招摇政绩。

古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如此弄虚作假,贪赃枉法,导致衙门极其腐败,黑幕重重。虽然朝廷内部,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曾有人主张严加整顿,但是大多失败。拿乾隆时内阁学士尹壮图来说,他对于官吏贪污,造成“库藏空虚,民业凋敝”的情况非常痛恨,上疏进行揭发,期望得到改善。但是没想到被和?所忌恨,朝廷将尹壮图派到地方查府库亏空,和?却另一派一名心腹跟随监视,尹壮图每到一处,和?的那个心腹总是想尽办法阻挠他马上查库,等到“库藏挪移满数”,才让他查对,因此,结果自然是并无亏空,尹壮图被弹劾,以“妄言”而“降为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