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清朝的皇帝都笃信藏传佛教,所以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都要佩戴珠子。
在清朝时期官员和皇帝脖子上面佩戴的珠子也叫做朝珠,朝珠是清朝时期礼服上面的一种配件,一共有一百零八颗,每七十二颗中间穿入一个大珠子,大珠子一共有四颗,被称为分株。
据说朝珠象征着四个季节,因为清朝时期的皇帝们都很崇尚佛教,所以无论是皇帝、后妃、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以及皇宫内的侍卫和京城的官员,都要佩戴朝珠。
同时朝珠也可以作为一种赏赐,由皇帝赏赐给大臣们,朝珠两旁一共有三串小珠,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字叫做纪念。
并且朝珠的戴法也不一样,男士佩戴的时候两串在左边一串在右边,女士佩戴的时候两串在右边一串在左边。
扩展资料:
朝珠为清代康熙后王公大臣及命妇颈上所配,象征不同身份及地位。朝臣中,文官五品之上,武官四品以上官员本人及其近亲穿着朝服时方可佩戴,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佩戴。
朝珠分为六部分: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衍生于佛教徒念珠,每盘朝珠由严格的108颗组成。每27颗珠子中间夹一个佛头,总共有4个佛头,寓意四季。
佛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外观一致,也称分珠,与108朝珠形成鲜明对比。顶部佛头连接佛头塔 ,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
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
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皇帝穿朝服上朝戴东珠,祭天戴青金石,祀地佩蜜珀珠,朝日以珊瑚珠,夕月以绿松石,穿绳为明黄色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皇后、皇太后朝珠三盘:东珠朝珠、珊瑚朝珠、吉服朝珠,穿绳明黄绦,皇贵妃、贵妃朝珠三盘:珊瑚朝珠、蜜珀朝珠、吉服朝珠,明黄绦。
嫔妃朝珠三盘:珊瑚朝珠、蜜珀朝珠、吉服朝珠,金黄绦。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
你说的是朝珠吧
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戴的珠串,形状如同和尚胸前挂的念珠。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它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