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一本无声的书蒋乾麟阅读题答案

2025-02-06 06:00: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母爱是一本无声的书

我参军入伍,是母亲这辈子最开心、最自豪的事。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火烧到了母亲的家乡浙江慈溪。正在上学的她要和几个同学一起投奔新四军打鬼子。不料出发前走漏了消息,由于当时母亲已有婚约,外祖母怕担不起违约逃婚的责任,硬是把她留了下来。未能参加新四军,成了母亲一辈子的遗憾。
入伍后,我在驻吉林航空兵某部参加新兵集训,新训结束,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场务连。冬天迎着呼啸的寒风扫跑道,脸上就像被刀割似的;夏日顶着火热的骄阳熬沥青灌跑道缝,脸被烤得脱皮。我没想到当兵这么苦,盼着早日退伍回上海。3年服役期满了,部队拟提拔我当干部。我便写信求助家里,想以照顾病弱的父亲为由推辞。平时家里都是父亲回信,这次母亲亲自附言:“家里的事是小事,部队上的事是大事,你安心在部队好好干。”母亲没有给我退伍的借口,却给了我留在部队继续吃苦的理由:“年轻人吃点苦是好事,不吃苦将来哪能做大事情呢?”“目前生活苦一点,将来会好的。”怀揣母亲的这些理念和希冀,我留在了部队,并一直努力工作到今天,甚至我给孩子起名就用了“将来”的谐音,在他成年时送到军校去培养,毕业后到内蒙古沙漠去戍边。看到孙子辈也穿上了军装,母亲高兴极了。一次我儿子回上海探亲,母亲居然偷偷地穿上他的军装,对着镜子上下左右打量,还学着举手敬礼,刚巧被我姐姐发现照了相。看着这张80多岁老奶奶穿着孙子中尉军服敬礼的照片,我们几个孩子笑得合不拢嘴。母亲连连摆手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她赶紧把照片收去,藏了起来。
母亲从小爱学习,能进学堂念书是她用一生的幸福换来的。当有人说媒,把在上海工作的父亲介绍给她时,母亲唯一的要求就是先供她上学,然后结婚。开明的父亲答应了,待嫁的姑娘走进了学堂,视野、胸襟开阔了。直到今天,母亲还保持着每天读书看报不少于两个小时的习惯。受母亲言传身教,我们5个兄弟姐妹的学习都“不用扬鞭自奋蹄”。大哥是“文革”前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专业毕业生,姐姐是有30多年教龄的老师,我们稍小一点的三兄弟因“文革”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但都自学成才。我参加了中央电大首批中文专业自考,以上海考生总分第一的成绩毕业,后来有机会进军校读本科,又获得全院唯一的优等生荣誉。母亲经常挂在嘴边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就是儿孙们都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5个孩子和7个孙辈,全部有大学以上文凭。“因为爱学习,小孩就会走正路而不会走歪路。”母亲的这一体会,曾几次在“五好家庭”经验交流会上作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是5个孩子母亲的她毅然走向社会,不久便担任了厂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担任居委会主任。她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我很难想象她是怎么挑起工作、家庭两副重担的。依稀记得吃晚饭时总有人找她出去办事,直至我们睡觉了还未见她回家。我小时候最初的感动和激励,便是挂在墙上母亲的“三八红旗手”奖状。退休后,母亲一听到社区有活动就积极参加,尤其是公益慈善活动,平时省吃俭用,连水果箱、矿泉水瓶都要一个一个攒起来去卖的她,这时会慷慨捐款捐物。父亲生前把孩子们的奖状、奖章和立功受奖证书悉数珍藏着,后来母亲把它们同自己的奖状、证书放在一起,视其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忆和力量的传递。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5个孩子都入了党。作为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入党就要做好样子,就不能落后,更不能抹黑”。日常生活中,她从不找公家的麻烦,更不占公家的便宜。每次她到我单位,吃了几天食堂,临走总是叮嘱我别忘了交伙食费。最让我们感慨的是,母亲一直把过党组织生活看得很神圣。记得我参军入伍时,前来送行的同学为表示喜庆,放了一串鞭炮。这在当时可是犯忌的,母亲为此受到批评,被停止参加组织生活两次。母亲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后来街道陆续收到我立功的喜报,母亲才感觉欣慰许多。母亲退休后住在部队营院里,组织关系一直在原居住的社区。她每个月风雨无阻乘公交车去参加组织生活。社区领导怕路上出意外,劝她说,80岁以上可以不来参加。妈妈一脸严肃地反问道:“党章上有此规定吗?凭啥不让我来过组织生活!”见她如此顶真、如此执著,领导连声说“好、好,参加、参加。”
母亲对安排自己后事的态度和智慧,更让我们子女敬佩不已。她把生死看得很淡,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志愿捐献自己的遗体。她常说,活得要健、走得要快,尽管目前91岁了身体还相当不错,但她经常自责耳朵背了、记忆力差了、做事情出错多了,生怕给孩子们添麻烦。与她结婚相伴60年的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把我们几个子女都召集到一起。只见母亲捧出一包东西,是一些手镯、戒指等。“这些是你们的父亲和我仅存的遗产,我把它分成了5份,你们拿走吧。”母亲平静地说。我们噙着泪异口同声地对母亲说,我们不需要,您养老留着用。但母亲决心已定,她说,孝顺孝顺就是要顺,我们只好顺了她的心愿。
母亲这一辈子为社会奉献、为孩子操心、为他人着想,她的慈爱就像一本无声的书,今天仍在默默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读了令人回味、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