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
正当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之际,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在合肥新城击破吴军,群臣以为司马懿正在同诸葛亮相持不解,曹叡可以向西临幸长安。曹叡说:“孙权已经退走,诸葛亮必然破胆,大军足以制胜,我没有忧虑了。”于是进军到寿春,检录各将领的功劳,封官授爵赏赐嘉奖各有不同。
到了同年的八月二十九日,司马懿已经和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兵。诸葛亮就把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曹叡派遣卫尉辛毗执持符节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动。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无心作战,所以一定要请求出战,是向部众表示敢于用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可以不接受,如果他能制胜我军,难道还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丞相一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
秋风五丈原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蜀汉的第四次北伐,蜀军粮尽退军。撤退时,魏方车骑将军张郃被射伤,其后伤重病死。
从蜀方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均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233年(青龙元年、蜀汉建兴十一年),蜀汉床降都督张翼,由于立法严苛,引起南夷豪帅刘胄的反叛,诸葛亮便派参军马忠去接替张翼,马忠率军打败并斩杀了刘胄。蜀汉3年之内无战事,诸葛亮经过养士训卒三年备战,北伐曹魏的条件日渐成熟,遂遣使入吴,与东吴商定共同攻魏。
234年(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攻魏,并派遣使节前往吴国相约同时大举出兵。
诸葛亮到达县,大军驻扎在渭水的南面。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渭水,背水立营抵御诸葛亮,对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出兵,依山而往东,确实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将领们就没事了。”诸葛亮果然驻扎在五丈原。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应当先去占据它。”议论的人多数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不利的。”
司马懿便郭淮驻防在北原。营垒还没有筑成,蜀汉大部队已经到来,郭淮迎战,击退了蜀汉军。
秋风五丈原影响:
撤退后的蜀军,魏延因不愿撤兵,并企图统率蜀军继续作战,即率所部抢先南行,占据斜谷南口,挡住杨仪归路。杨仪遣马岱将其击杀,然后退回汉中。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此后,杨仪与蒋琬、费祎掌握了蜀军的实权。蒋琬曾计划继续北伐,但为其他重臣反对而未有实行。
在抵抗过蜀军的侵攻后,司马懿于238年(曹魏景初元年)讨伐辽东的公孙渊,灭公孙渊。自此,曹魏东西外患除去,司马懿亦因为取得大功,确立其在曹魏朝廷内的地位。
239年(曹魏景初二年),年轻的曹叡驾崩,其养子曹芳尚年幼,令司马懿有机会把持政局,凌驾曹氏后人的地位,间接种下后来三国归晋的基础。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
于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驻。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丞相一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
为报刘备三顾之恩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千古楷模。只是苍天无情,在萧瑟凄凄的秋风中,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惋。
扩展资料:
五丈原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蜀汉的第四次北伐,蜀军粮尽退军。撤退时,魏方车骑将军张郃被射伤,其后伤重病死。
从蜀方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均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
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
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人物介绍:
1、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2、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
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
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
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死,享年73岁。
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丈原之战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于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驻。
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丞相一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为报刘备三顾之恩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千古楷模。只是苍天无情,在萧瑟凄凄的秋风中,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惋。
五丈原背景:
231年(曹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蜀汉的第四次北伐,蜀军粮尽退军。撤退时,魏方车骑将军张郃被射伤,其后伤重病死。
从蜀方第一次北伐开始,由于连年派出数万规模的军队出征,而每次均为兵粮不足而要退兵,所以诸葛亮在其后的三年里,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粮到斜谷口集积,又住在斜谷邸阁,与民休息,准备再次北伐。
为确保将来作战中的军粮供应,诸葛亮在斜谷建立了邸阁,又发明了流马。这样,诸葛亮一方面在预定战场可以储备相当数量的粮食,又有了“木牛”、“流马”这些先进的运输工具,为其尔后作战,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供应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丈原之战
1、故事情节
建兴十二年(234)春,诸葛丞相率大军由斜谷出兵,据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丞相感到每次退军都是由于粮草不继,使自己的宏图不能实现,于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驻。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后,丞相积劳成疾,在秋风萧瑟的八月,病逝于军中,时年54岁。丞相一身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廉洁奉公,为报刘备三顾之恩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千古楷模。只是苍天无情,在萧瑟凄凄的秋风中,丞相“出师未捷身先死”。为后人留下无尽的叹惋。
2、人物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原著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诸葛亮与司马懿各率大军,相持于五丈原,司马坚守不出,孔明无奈
孔明日益忧心,积劳成疾。一日巡视军营,秋风瑟瑟,孔明心有所感,禁不住吐血数升,感慨良久,乃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由是重病。
乃于七星帐内布灯七盏,谓左右,“七日内,灯未灭,吾可延寿十年”
诸葛禳星,将星忽明忽暗,隐隐有上升之势,司马惊疑,未敢轻动,令人引军查探蜀军虚实
及魏军至,魏延疾入账报曰::“魏军至矣”,恰时扑灭中灯一盏
孔明长叹一声,天数如此,不可违也
时后主遣尚书李福至,探望丞相病情,各自哀伤不已
李福问及后事,丞相百年之后,谁可继也
孔明曰,蒋公琰(蒋琬)可继
李福又问,蒋公琰之后?
费文伟(费祎)可继
李福再问以后,孔明闭目不答(伏笔,暗示再历两代丞相,蜀不可支也)
视之,卒矣
ps:这段是我凭记忆整理出来的,可能有些出入,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