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在欧洲文学史上,法国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司汤达(1783~1842)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学习本节应充分认识司汤达对欧洲文学的贡献及《红与黑》的重要成就和意义。 司汤达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他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783年到1799年,司汤达是在法国东部格勒诺布勒市度过的。这时他在外祖父的启蒙思想和中心学校革新派教师的熏陶教育下,奠定了进步世界观的基础。 1799年到1814年司汤达先后两次追随过拿破仑,其间一度脱离军队在巴黎读书。这个时期的知识积累和阅历为作家的创作活动作了准备。 在1814年到1830年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司汤达因厌恶复辟势力而侨居米兰。1821年因与烧炭党人交往被逐回巴黎。这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重要作品有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著名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和代表作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1年到1842年,在七月王朝统治时期,司汤达出任驻教皇辖下的小城奇维塔维基亚的法国领事,直到去世。这时他仍以写作为主,主要作品有著名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和未完成的长篇杰作《吕西安·娄凡》。 司汤达是法国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著名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最先提出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在文学创作方面,司汤达实践了自己的理论,率先探索19世纪文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创作了《红与黑》、《帕尔玛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杰作。司汤达善于从政治角度分析现实,深刻地描写了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和神圣同盟统治下的欧洲的社会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于连,是维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于连,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后,激愤之下行刺从中作梗的市长夫人,终被送上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Le Rouge et le Noir (The Red and the Black) ,1830 by Stendhal (Marie-Henri Beyle, 1783 – 1842) .《红与黑》,司汤达1830年著 (司汤达原名玛利亚-亨利-贝尔, 1783-1842)《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1999年入选“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书目。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个人理想藏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