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和中国恐龙之乡。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历史文化名城。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2、文化:素称“ 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优渥。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7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8年相继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阳的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充分显示出“民间艺术之乡”的魅力。首届工艺美术节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3000多人参演的《迎风大旗》、《九龙闹海》、《吴侯盾牌》、《岸龙舟》等11个大型节目,风韵独具,蔚为壮观;建县1800周年庆祝大会上,4000多人参演的《鲜花迎宾》、《东江放歌》、《三乡奇葩》、《百狮扬威》、《吉祥巨烛》、《虎鹿秋车》等美不胜收;98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的“千鼓闹黉门”表演,从2米直径的“鼓王”到小的拨浪鼓,1200多只鼓汇聚黉门广场,场面恢宏,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轰动城乡;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反响强烈;“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是新老婺剧精英的大荟萃,赋予古老的婺剧艺术以新的活力;庆祝东阳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特别是“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全由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组成,地方特色浓郁,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一键恢复南方人几个副本夏天来了来了没有呀呀?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县制,名吴宁,属会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东阳县,素有“婺之望县”的美誉。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设市,掀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春秋战国:
春秋时(公元前770--前476年),吴越争霸,属越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属楚;
秦汉三国:
秦时(前221--前207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地为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属会稽郡。
西汉:
郡、国并行,先后属刘贾荆王国、刘濞吴王国、会稽郡、扬州刺史会稽郡。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县制,取“吴地安宁”之意,名吴宁,属会稽郡。此为东阳建县之始。
三国时,以吴宁县属吴扬州会稽郡。
吴宝鼎元年(266年):
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长山县(今金华)。吴宁县属东阳郡。取东阳名,是因郡“在金华山之阳,水之东”。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治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义乌(原乌伤县)东冲要地及吴宁县故地,袭旧郡名,建东阳县。时有“婺之望县”的美誉。
五代时,吴越王钱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
宋元明清:
宋,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并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为宁越路,又改为金华府。
清,承明制,东阳县仍属金华府。
近现代:
民国时期,浙江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前后多次划属不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8日,东阳解放。解放后,东阳属金华地区(后为金华市)管辖,磐安县先后在58年划入、83年又划出东阳,县治相应变化。
1988年5月25日,东阳撤县设市。
2003年,成为浙江省17个经济强县(排第13位)
文化市志】
这里,素称“ 歌山画水”之地,教育发达,文化优渥。这里,地处浙江腹地,建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以“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闻名遐迩。这里的文化事业,管理机构健全,文化网络遍布,设施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97年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1998年相继举办首届农民艺术节、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庆祝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全市文化工作有声有色,充满了勃勃生机。
东阳的群众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好戏连台,充分显示出“民间艺术之乡”的魅力。首届工艺美术节民间文艺节目表演中,3000多人参演的《迎风大旗》、《九龙闹海》、《吴侯盾牌》、《岸龙舟》等11个大型节目,风韵独具,蔚为壮观;建县1800周年庆祝大会上,4000多人参演的《鲜花迎宾》、《东江放歌》、《三乡奇葩》、《百狮扬威》、《吉祥巨烛》、《虎鹿秋车》等美不胜收;98首届农民艺术节上的“千鼓闹黉门”表演,从2米直径的“鼓王”到小的拨浪鼓,1200多只鼓汇聚黉门广场,场面恢宏,其独特的艺术风采轰动城乡;周边九市(县)艺术精英(品)邀请大赛,反响强烈;“振兴婺剧”大型戏曲文艺晚会,是新老婺剧精英的大荟萃,赋予古老的婺剧艺术以新的活力;庆祝东阳撤县设市1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盛况空前,特别是“奔向新世纪”大型文艺晚会全由自创自导自演的节目组成,地方特色浓郁,受到中外来宾的一致好评。
东阳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迟,但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发展迅猛。“中国广厦建筑集团”提出了“经济和文化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共同构成事业的价值”的观点,斥巨资兴办文化产业,开展文化活动。而作为全国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之一的横店集团则以大手笔开发文化产业,近年来,已投资数亿元,兴建了文化村、娱乐村、天堂村、电影《鸦片战争》拍摄基地、秦皇宫、“清明上河图”、“故宫”等仿古建筑。至今,东阳市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到550多家。
东阳于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建县,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仅集木雕、砖雕、石雕、彩绘艺术为一体、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文化艺术遗产”的明清古建筑群就有260多处。这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东阳演变、发展的历史,内涵丰富,弥足珍贵,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几度风雨,几度艰辛;几多璀璨,几度斑斓。东阳的集镇农村文化全面繁荣,专业文化、群众文化、老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齐头并进,文化事业异彩纷呈,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蒸蒸日上。
东阳境内庙会众多。庙会中最盛大的活动是迎佛和演戏。迎神时,将庙中佛像抬出,或另塑小佛像放于形如亭阁的佛轿中(行尊),绕街游行,香灯引路,乐队开道,旗、锣、伞、铳等各式仪仗在前,后有十字莲花、十二花名、七朵花、八洞仙、打花鼓、骆驼班、高跷队、台阁、大头舞等杂耍,狮子班、罗汉班压阵。
东阳民间最祟胡公大帝(胡则)。八月十三,俗传为“胡公大帝”生日,这日,吴宁、怀鲁、横店、千祥、南马均有胡公庙会,尤以上卢社姆坑和横店朝水殿胡公庙会最盛大。社姆坑庙会“邻邑新昌诸嵊之间亦多至者,香火盛比于永康方岩。渐乃造行舆,具伞盖,备旗帜,更裂帛三五丈,系之长竿,谓之长旗,各以本都所奉之神先日升庙中,谓之朝庙,次日迎回,鼓吹前导,先后雍容,沙洲高岸,男妇聚观。咏之者日:‘旌旗十万摇千嶂,粉黛三千锦绣堤’,以为一方胜会,莫有过之已”。终清一代,沿至民国,盛况不减,每年都有十八路迎佛队伍在社姆坑汇集,令人叹为观止。横店朝水殿庙会,永康、义乌、金华、仙居、天台、缙云商贾纷至沓来,八方珍异之物荟萃于市,民间歌舞和外来的文艺杂耍千姿百态。尤为甚者,三个戏班三天三夜斗台竞艺,方圆数十里的上百支武术罗汉班大会师。
西宅胡氏系胡则属系,八月十三日,村中“摆茶”供祭胡公。“摆茶”供品实乃米塑,以糯米、芝麻、绿豆、芒谷、赤豆为原料,胶制粘合成狮、虎、象、麒麟、鹿五牲,及八仙屏风、魁星阁、蜃钟楼、滕王阁、桂花亭、凤凰台、牌坊等,形象逼真,构图合理,气势轩昂,集建筑、木雕、泥塑、剪纸及书画于一炉。
民间娱乐“四大”
巍山大龙身 俗称板壁龙身。骨架用毛竹杉树构制而成,龙身紧随龙头之后,有百余节,甚至数百节,节间用粗绳连接,高比四层搂。每节大龙身底装轮子,需20余人拖拉撑扶,内装潢档如梯,以便点烛人上下,每换一轮需蜡烛30斤。龙身如华灯映照的楼房。
郭宅大蜡烛 高丈余,断面直径尺许,重四五百斤,蜡烛漆以朱红,绘以龙凤。共两根。每年正月十八日郭宅安庆庙(俗称乡后殿)庙会迎展。届时每根蜡烛由8个壮汉擎抬,前有火铳和数十面大锣鸣道,后有上百面旌旗簇拥。迎毕置于庙中,除夏历六月外,终年燃之不熄。
横店大纸马 篾扎,纸糊,彩饰。装于木架上,木架下装木轮4只。届时或推、或抬、或举,众马奔腾,蔚为壮观。一匹纸马需毛竹100多斤,棉纸一令。每年正月十三迎展。盛行于任湖田、黄珊庄、前田、上湖田等村。玉山大旗 每年十月十六玉山茶场庙会迎展。大旗用120-180丈绸制作,红、黄、绿色绸为边。中以36幅白绸制成,绘以龙、虎、狮、豹。主杆为顶端直径24厘米的大杉木。上接近200斤的特大毛竹一根。以装套大旗。木杆、竹竿交接处扎上绳索延拉四方。主杆下端齐肩处穿以杉木抬杠一根,与抬杠成直角又扎以杉木抬杠两根。上端系毛竹24-36根。届时,百余人在紧锣密鼓声中飞速竖起大旗,然后越野行进,大旗翻飞作响,声闻数里。每面大旗迎展一次减轻20-30斤。
同时,东阳还是中国婺剧的主要发源地,南宋时就已被称为“婺剧之都”。在历史上,由流行于浙东、浙西,以东阳为主要代表的高、昆、乱、徽、滩簧、时调等六大声腔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