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形式

哲学有没有具体形式
2024-12-20 15:13: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待建的哲学坐标

【作者简介】蔡英田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130012
【 正 文】
一 变化观念进入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在哲学原理体系中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或自然科学中的“范式”,具有硬性的规范作用。它影响哲学其他问题解决的方向,划分哲学基本派别,决定一种哲学的理论价值和政治价值。由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哲学基本问题理论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受到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将变化观念引入哲学基本问题,力图依据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新的概括,是近些年来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主流趋向。
新时期以来,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历经前后两个十年,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争论的焦点是哲学基本问题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内容,至于说哲学基本问题是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否永远是哲学基本问题,人们还来不及深入反思,而这些问题正是第二个阶段讨论的中心。对哲学基本问题固定不变的观念提出挑战,对思存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提出质疑,力图用历史的、变化的观点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力图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概括。
由讨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些方面到讨论哲学基本问题本身是否变化,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它表明我国哲学界的思想更加解放,哲学改革意识以及与当代世界哲学接轨的愿望更加强烈。促使这一深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深入。在我国,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等等问题的研究同步进行的,并且构成后者的一个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初的一段时期,我国哲学界的主要任务是破除多年来形成的僵化的教科书体系,批判本体论中心主义。多数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它的辩证法在内,其理论性质不是本体论,而是认识论。基于这种理解,人们觉得恩格斯概括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的和革命的特点,提出将思维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作为第三个方面加以补充。80年代中期,突破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实践唯物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的提出,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这三种提法之间有差别,但都把实践观点提到首位,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以一种新的观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需要用一种新的观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新进展是同对当代西方哲学深入系统的研究分不开的。对当代西方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语言哲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等)的研究,开拓了我们的理论视野,启发了我们的哲学智慧,丰富了我们的哲学研究方法,成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代西方哲学是我们确定哲学基本问题时必须参照的理论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须与当代人的生活实践息息相通,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保持密切联系。和平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等这些全球性问题在当代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怎样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在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那些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上如何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也是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古典规定不满意,试图做出新概括的重要原因。
二 对哲学基本问题演变的不同理解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为了行文方便,我把它们概括为“形变论”、“转换论”、“终结论”。
1、形变论。 形变论的基本观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永恒不变,但它的具体形式却不断更替;哲学基本问题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永恒不变,因为,(1)它根源于哲学的本性。 哲学本质上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而哲学基本问题是对这一关系的最高抽象;(2)它根源于人的实践与认识、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是对人及其活动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总体抽象。思维和存在关系体现哲学的基本矛盾,是哲学的本质规定,是哲学安身立命之本。只要哲学存在,思存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就不会改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一方面具有永恒性,另一方面在不同时代的哲学思维中又有不同的形式。从古及今,哲学基本问题有五种表现形式:(1 )远古时代的灵魂与肉体及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2)古代哲学中的世界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的问题;(3)中世纪的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4)近代的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思维与人的感性活动的关系问题。
形变论强调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化是表现形式的变化,不是问题本身的变化,也就是说,思存关系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哲学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有不同的哲学基本问题。
2、转换论。转换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不是永恒的、不变化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永恒的哲学基本问题,只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持转换论的同志用“反证法”论证自己的观点。他们提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要成为永恒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之一:(1)哲学的对象、研究范围、研究者的基本观点亘古不变; (2)它本身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能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这两个条件在哲学中是不存在的。从古至今,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观点不断变化,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来看,它也没有那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不可能成为永恒不变的哲学基本问题。以为研究思存关系问题就能在最高层次上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说明人的本质和人的活动,从而为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基础,是一种过时的、不切实际的观点。思存关系问题对于说明人与世界关系虽然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人不单纯是精神实体,并不仅以思维面对世界。人不仅是认识主体,而且是实践主体,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情感和意志。单单一个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不足以说明人和世界的复杂关系。
转换论认为,恩格斯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对近代欧洲哲学发展的典型特征的概括,不是对哲学的本质规定,更不是普遍的哲学模式。我们把它模式化,当作哲学的核心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判断哲学价值的尺度,是与恩格斯的思想格格不入的。把“哲学基本问题”模式化是非常有害的,它导致哲学研究的教条化、简单化和思想僵化。“哲学基本问题”不是亘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普遍规定,我们只能在与哲学对象同一的意义上使用它。
3、终结论。终结论从哲学思维方式的角度考察哲学基本问题, 认为现代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转换和思维方式变革,超越了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所规定的问题域和解答方式,因此随着现代哲学变革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哲学基本问题也就终结了或被超越了。
终结论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它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孰先孰后、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是个本体论问题。它只适合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因为只有那个时期的哲学才把寻找世界的本原、本体作为自己的最高任务,并且围绕世界本原问题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对立派别。
持终结论的同志指出,追究世界的本原和本体不是哲学始终一贯的主题,从一极去说明另一极也不是哲学始终一贯的思维方式,只是人类智慧早期追问的问题,是哲学发育不成熟的产物和表现。随着哲学的发展,哲学研究的主题必然由以客体为中心转向以主体为中心,由研究外部世界转向研究属人世界,由追问自然界的本质转向追问人自身的本质。随着哲学主题的转换,哲学思维方式也必然从追求人身外的“本体”转向探究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两极”对立转向探究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中介”和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这一转变,它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解决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相互关系,使它们达到否定性的统一。
哲学与科学具有密切的联系。几乎与哲学变革同时,自然科学也以自己的方式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现代自然科学以大量的材料证明,过去哲学争论不休的一些问题,如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问题、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的问题、知识是后天产物的问题、思维的反作用问题等等,今天已经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说明了。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对几个争论问题的分析
1、形变论、转换论、 终结论争论的焦点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变化,也就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永远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只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争论产生的深刻根源在于现代哲学革命同我们已有的哲学观念的冲突;形变论、转换论和终结论是解决这一冲突的三种不同方式。
形变论在肯定思存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永恒不变的前提下,承认它的具体形式的可变性,试图既坚持哲学的本质统一性和连续性又能容纳哲学的革命性和发展的间断性。这种解决方式比较稳健,在目前也比较容易为人们接受,但人们怀疑它在解释现代哲学革命方面究竟具有多大效力。
转换论试图通过破除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模式化理解,推翻思存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永恒不变的地位,承认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有不同的哲学基本问题。这一解决方式能够充分说明哲学的发展和革命变革,问题在于哲学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统一本质?对于这一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把它作为“本质主义”残余彻底抛弃,采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说明各种哲学形态和哲学派别之间的关系;二是找出别的东西代替思存关系,以便继续坚持哲学的本质统一性。
终结论试图通过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使哲学基本问题达到终结。它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现代哲学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与近代哲学的根本区别,但它没有说明思存关系问题在现代哲学中处于何种地位,也没有说明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是否有本质统一性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同哲学主题、哲学对象是什么关系?形变论、 转换论和终结论都承认哲学主题和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但由此得出的结论却相左。转换论和终结论认为,哲学主题和对象不断变化必然导致哲学基本问题的变化;形变论认为,哲学主题和对象的变化不是哲学基本问题本身的变化,只是它的表现形式的变化。
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对象不能简单等同起来,但把哲学对象的变化归结为思存关系的变形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例如,当代语言哲学研究的意义和指称的问题、解释学研究的理解和“本文”的问题以及当代众多哲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等等,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有思存关系问题,但若说它们都以不同方式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都在追问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那就把现代哲学混同于古代哲学,给人“用古代炼金术解释现代化学”之感。
3、哲学基本问题是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联系着的。有人提出, 全部哲学都是研究人的,哲学即人学。虽然我们不一定同意这一观点,但总得承认哲学是同人的问题分不开的。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不仅要回答世界的本质,而且要回答人的本质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直接会影响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规定。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包括费尔巴哈在内,都把理论活动、思维活动看作人的本质,把人定义为“理性动物”。对人的本质的这种直观理解同把思存关系看作哲学基本问题、看作世界最高本质问题是相适应的。与旧哲学不同,马克思把实践规定为人的本质,也用实践的观点理解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也必然改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那种以为不管如何理解人的本质都不影响思存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地位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当然应该恰当估计思存关系问题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把实践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都归结为思存关系,也不能以为只要在哲学上正确解决了思存关系问题就能在实践上获得成功。实际上,正确解释思存关系问题只是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还不等于解决了实践的根本矛盾,更不是实践成功的充分条件。

回答2:

什么乱七八糟……

具体形式就是语言和文字。哲学学说以文字为载体。

无论什么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都得著书立说或言传身教吧!只在哲学家的脑子里就不是具体形式,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不外乎这两者。从较早的柏拉图学院、先秦诸子教授门生,靠的都是语言和文字。

这种物化的体现形式和文学有些相象,但两者内容不同。

回答3:

哲学的形式就是人类思维的概括。
哲学的形式就是客观真理的存在。
哲学的形式就是智者的集中表达。
哲学的形式就是宇宙万物的归纳。

回答4:

哲学的具体形式,即自为思维的出现

回答5: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现在的哲学形式是局限的,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