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与唐朝信奉佛教的史实有哪些

2024-11-26 05:57: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孝武帝信任僧人慧琳,使他参与政事,世人称为“黑衣宰相”。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618年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但他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护照),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627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鞠文泰礼重,沿着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兰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誉为“解脱天”。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646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国立翻译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和日本。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虽然此宗持续时间并不很久,但它的许多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由玄奘大师口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成为印度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文献。

回答2:

唐朝信封的是国教道教,但是不太出其他宗教,佛教做出名的是当时的白马寺。
至于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梁武帝出家做和尚,成为历史笑柄。

回答3:

唐朝最初信奉道教,因为唐皇帝认为他们是李聃的后代。后来武则天在位时,佛教的地位超过了道教。一时间僧尼达数万之众。后来的皇帝只有唐武宗灭佛。在全国大肆兴建佛教寺院他又倾注南朝皇帝中,萧衍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回答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朝皇帝有出家的,江南地区的庙宇多事那是建立的。
唐朝武则天为了给自己篡位披上神秘的外衣,经常去庙宇拜佛的。

回答5:

大力兴建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