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几本关于提问技巧的书

可能是新闻专业的吧 管它的 只要有用就行
2025-01-02 09:44: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书有<市场营销》、《今日新观察》、《演讲与口才》、

记者的提问技巧

王 志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掌握采访提问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就新闻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技巧作一初浅探讨。

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 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怎样使得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思,这是记者们在每次采访中几乎都会遇上的问题。按照人际交往的原则,只有当人们彼此熟悉产生信任之后,才会向对方吐露自已的心事。向一个不熟悉的人透露自已的情况,人们会觉得极不安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时并不急于提问,而是先着力于同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当对方心理上的距离拉近了时,再向其作提问,从而顺利地问到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有次在四川采访一个石油区的老干部,事先没打招呼,向他说明了来意,但老干部坐在那里,跷着二郎腿打官腔:“你从哪里来的呀?干什么事呀?”纪希晨赶紧调整策略,向其提问:“听你的口音,象是陕北人,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一打听,果然是的,而纪希晨曾随部队在那里呆过。老干部的感情马上起了变化,又是拿凳子,又是倒水,滔滔不绝地谈开了。这里,两人共同呆过的地方,就成了连接记者和采访对象感情的“桥梁”。

二、将提问融入到交谈之中。 有的记者在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本子上,然后向采访对象一一提出。这样做当然是有充分准备,能对提问的结构作充分的考虑,但极容易将整个提问过程弄成“一问一答”,缺乏人情味,使人觉得象是在审讯犯人,自然会使得采访对象不情愿作回答。其实,人一般都是乐于交谈的,因为与人谈话往往即是对他的一种尊重。有的人沉默寡言,并不是因为他不愿意说话,而是因为他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一问一答”式的采访,记者居高临下,采访对象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又哪来回答问题的热情?因此,记者在作提问时切忌只顾自己发问,而应该是与采访对象作交谈,乐意倾听其谈话,将提问融入到谈话的过程之中。《人民日报》记者金凤曾谈到,1949年1月她随老记者李庄去访问一位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工人、老党员杨宝嵩时的情景:“一见面,李庄同志就用双手紧紧握住老杨的一双大手。他们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战友那样亲切地聊起来了。我在一旁留神听着。只听李庄同志尽在问老杨身体怎么样?老伴身体好不好?国民党撤退时受惊没有?解放军来了粮食供应怎么样?工厂生产恢复了没有?工友和家属对共产党、解放军都说了些什么?老杨一一叙说着,就象老朋友聊天一样。”显然,这位老记者采访的成功之处,即在于他采用了一种交谈式的提问技巧。

三、提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答的问题。 作为新闻记者,最看重的是“独家新闻”。因为独家新闻是独此一家,为别的报纸所不能发布,最具新闻价值。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所作的报道,相对于受众而言,它必须是未知的,如果是已知的那就不是新闻了。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努力从采访对象身上去寻求独特之处,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提出只有采访对象才能作回答的问题。这种独特性的提问,保证了所采访到的事实的唯一性,从而能获得较大的新闻价值。著名新闻专家艾泼斯坦说道:“要问的是只有他本人才能告诉你的问题,或者他能够陈述他的观点的问题。这样你就进行了一次丰富多彩的采访,充分利用了时间,给了人家一个好的印象。”有一次,邓小平同志接见日本外宾。接见完毕,送客人出门时,一位日本记者利用这个极短暂的空隙,跑上去问邓小平:“听说你要辞去副总理职务,是真的吗?”此一问题简单明了,唯有邓小平本人方可作答。邓小平很快作了回答:“有这个打算,但是要有正式手续,经中央批准。”这位记者据此抓到了一条独家新闻。

四、将问题化抽象为具体。 新闻记者采访的目的,在于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具体事实及材料和观点,因此其提问切忌笼统抽象。因为面对笼统抽象的问题,采访对象往往不知从何谈起,只好应付其事,很难深入下去。这种情况责任不在于采访对象,而在于记者本人,因为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的问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即你如何提问,人家就会如何作答,提问不当则自然影响到回答问题的质量。比如你问一位企业的厂长:“你们这里的体制改革搞得怎么样?”这个问题就问得不高明,因为它太大了,采访对象无所适从,不知从哪儿作答为好。于是只能应付了事:“不怎么样”、“还可以”、“一般”,诸如此类的说法,请问你听了又有何用?有经验的记者则不然,他会把这个问题化作几个具体的问题来提问,比方说:“你们这里的体制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原来的管理体制有哪些毛病?”“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阻力,你们是怎样克服的?”“现在你们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之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没有?”“群众是否很拥护新的管理体制,他们有抵触情绪吗?”“今后你们打算怎样进一步改革?”这些问题很具体,针对性强,采访对象感到有话可说,也乐意作答。

五、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 记者采访要达到预期效果,前提是采访对象必须乐于作答。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比如采访对象心存顾虑,怕说出事情来对自己不利,他就会对记者采不合作的态度,甚至明确对记者表示“无可奉告”。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该怎么办呢?有的记者苦口婆心,极言采访对象顾虑之不必要,但采访对象自有主张,并不是你三言两语就能解决问题的,遇上生性固执的采访对象,更是弄得作记者的束手无策。其实在此种情况之下,采用提问来激将采访对象,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使用激将法提问,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或者有意误解对方的意思,以刺激对方,激发其情绪,使其感觉不吐不快,或认识到不说出来反而会对自己构成不利。在国际新闻史上,有的名记者就是以善于提问激将而著称。1936年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时,他要毛泽东谈谈自己的历史。毛泽东开始想回避这个问题,斯诺就心平气和地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情况,并说:“外国对你有种种传说和谣传,这难道是真的吗?”这就是个激将提问。毛泽东听了很感意外,并稍稍有些惊愕,于是同意纠正这些谣言,谈出了个人的经历。斯诺正是凭借高超的提问技巧,达到了自己的采访目的!

回答2:

《市场营销》、《今日新观察》、《演讲与口才》、沪江博客-『四周年系列』
顺带提问的技巧:
提问的技巧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前奏
前奏的就是告诉客户,回答你的问题是必要的或至少是没有坏处的。如果你要提出客户可能不愿回答的敏感问题,运用一个前奏就能有望改变客户的想法。例如提问客户的项目预算,一般的客户都是不愿意告诉你的。这时你可以加一个这样的前奏:“为了给您推荐一个最适合的方案,我想知道这个项目大概的投资水平在怎样的范围内呢?”通过前奏就能有效地提醒客户,让我了解项目预算是必要的,客户就有正面回答的一些可能性。

2.反问
如果客户向你提出的问题而你却不知道怎样回答,这时你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①实事求是,切忌不懂装懂;②反过来提问客户,让客户说出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通常就是他希望得到的回答,你也就正好可以据此投其所好了。

3.沉默
如果在通话过程中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这当然会造成很尴尬的局面。但是适当的沉默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向客户提问后,保持一小段时间的沉默,正好能给客户提供一次必要的思考的时间。

4.同一时间只问一个问题
通常你可能需要同时提出几个问题要对方回答,而他往往只会记得其中的一个,或觉得无从谈起。所以同一时间只问一个问题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答3:

《市场营销》、《今日新观察》、《演讲与口才》、

回答4:

参考一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51679/
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77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