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原意,也不追求别人都能肯定。聂文涛先生经常用儒学经典来讲解人的内心修养,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主张也能静如止水:古文如时雨,我心如种子;时雨过后,花各自开。子曰:有朋自远方来。是说未必人人认可自己的学问,但有知音相访也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第一章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注释]
1、天命,是说天所赋予的气与理的时候,也赋予了我的使命。按照朱熹的说法:“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
2、“之谓”不同于“谓之”。甲“谓之”乙,甲就叫做乙,甲是对乙的解释,乙是甲的称谓。甲“之谓”乙,是甲也可以称作乙,就像女子也可以称作人,是一种隶属关系。
3、“率”是驾驭、管理的意思。如同“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4、“修道”的修,和先秦文字中“修身”的修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道”,只是道的一部分,也可以近似理解成方法。
[启示]上天赋予我的使命,也属于我的本性内容。驾驭本性,也属于道的内容。对驾驭本性的方法进行修缮,也属于儒教的内容。换句话说,良好的教养,应该包括对自我管理方法的改进;真正的原则,也应该包括对本性的约束;而本性的内容,也应该包含了上天赋予个人的使命。聂文涛说:中庸不是道的全部,却是最难以把握的。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注释]
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如前所示。
[启示]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换句话说,约束我本性的东西有两种,一种是时刻不能离开的,一旦离开本性就会迷失;另一种是可以离开的,这种可以离开的约束不能称为道。约束自己的道是什么呢?这便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才能行事中庸。
[原文]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注释]
1、“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2、“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3、“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启示](约束自己的为人之道不能一刻离开),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要面对自己才需要真的勇气,才是真的严格要求。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
1、“中节”,恰到好处。“节”,大约相当于恰当处。
2、“致”,有极致的意思。
[启示]控制情绪,让个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没有发作,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聂文涛说:这就是得道多助。
[第一章总领全文] 上天赋予我的使命,也属于我的本性内容。驾驭本性,也属于道的内容。对驾驭本性的方法进行修缮,也属于儒教的内容。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而不是面对别人)。控制情绪,让个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没有发作,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