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读书笔记,十万火急!谢谢大家!

2024-12-21 23:39: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Capable Poorman Everywhere"世界上到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
工作之后经理推荐给我的一本书,看书名就知道作者的大概意图。为什么很多有才华的聪明人最后都变成了泛泛之辈?聪明才智是有的,机会也不是未曾光临,缺少的就是生活中点滴的积累。许多个微小的累加最终成就表面上看似水平相当的两人的本质差别。书里说要学会微笑,要有危机意识,要敢于接受挑战,要每天多想一点。总之,做个生活的明白人。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By Agatha Christie

阿加沙克利斯蒂的 master piece.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里面的情节却永久的成为经典,以至于一直被后来的侦探作家们不断借鉴模仿.
杀人的手法暗合童谣的内容,我在横沟正史的金田一系列之"恶魔的彩球歌"里也看到过.但阿加沙的结尾更为惊涑.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十个互不相识的人因为一位神秘人的邀请到来,等待他们的是他们无法预料的所谓命运的审判,最终的结局是留在豪华别墅里的十具尸体.谜底到最后才揭开,但其实凶手前面的情节中就多次被暗示过了.只是看书的人要到最后才会幡然醒悟.阿加沙不愧是推力侦探小说界的女王.而女性作者的细腻笔触,也让读者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读过了中文版,也看了英文原版,不同的味道,都很喜欢.

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
周恩来的大智慧见于细微处,内敛,务实,亲民;以及在政治风浪中的高EQ和外交上的远见卓识。
百年重大考古发现秘闻录
从周口店到兵马俑,从定陵到济北王陵,从马王堆到南粤王墓,从法门寺到莫高窟,从古蜀文化到安阳殷墟,很好看的一本书。
不舍的玫瑰
籍此书怀念以下山大新校4号楼二层某间朝南的宿舍生活。
生命中的"偶遇"
这是一本德奥游记,薄薄的小册子.作者是陈丹燕.她的书我没有系统的读过,只是看过几篇零星的文章,知道是一个上海女作家,擅长少女文学.

整本书都是一个人在旅途的心情故事,是作者在相隔若干年后故地重游的惊喜心情和对人事物又一轮审视下的许多新生感慨和思绪.很女性化的文字.密密匝匝的情绪填满了书中的各个角落,从段落到图片.很佩服作者一个人旅行的勇气和那些对事物绵密的心情流露.

"三教九流及传说“和“中国风俗之谜“
这两本书名字挺吸引人,看起来实则一般。也许是我对民俗之类的东西本身就感兴趣不多。而书中所讲各类民俗之来历也没有一个最后有比较确切的定论。本来这些扎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风俗习俗习惯规矩规则等等就像英文预言中的猴子和香蕉,是大家最后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却早已忘记所出何源的东西。所以也没有非得追根究底的必要。
让我唯一感到有兴趣的是原来厨师也是上九流的职业,可见中国社会对子曾经曰过的“民以食为天”的奉行。
竟然又看到了十几年不见的“故事会“, 是在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大变化的今时今日的某个图书馆的某个角落的某层书架上,被包装成了图书馆里统一的规格样式,厚厚的一本,全年合订。想当年这本书也算是我最爱的闲书或叫课外读物排行榜第一名,后来由于某些家长认为儿童不宜的原因被取替,代之以“少年文艺“。我也从那时可以过目不忘转述故事能力极强的小孩,变成了爱忘事加思维趋于混乱的成年人。不幸的是,书也不是那时的书了。也可能是文化生活和心灵阅历增多后对过往的人事物均失去了当年的惊艳感觉。但总感觉这个依然流通于市面的小本读物无论从包装到内容均趋向于恶俗或者叫赶潮流(从封面的崇洋到内容的无孔不入的手机短信link再+尤抱琵琶半遮面效果的妖艳的省略号)。
罢了,我现在马上以及此时此刻就合上书,相见不如怀念。

花了一下午时间读“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暮年对与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所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的缅怀。虽然这一家人爱书成痴,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淡漠名利傲然出世的态度,但是杨先生的行文里还是流露对一家人在大时代中颠沛流离漂泊起伏的无奈。个人的命运终就逃不过时代的趋向,他们或我们身处的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可以成全你的机遇也许是摧毁另一部分人的力量。合上书,觉得唯有珍惜身边的人,在自己的小环境中把快乐和平和延伸到极致。

外国人眼中的古代中国--“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怀着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伟大信念,于1582年不远万里来到大明朝统治下的中国,并在其后的30年间深入基层工作生活传教。在晚年时期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他的生活经历,原文以意大利文写成,在其身后被比利时籍传教士金尼阁在返回欧洲途中翻译整理成拉丁文成此书。
这本书原本是写给对继马可波罗潮之后对古代中国知之甚微的老外们看的,所以现在读起来分外有趣。我一直觉得在当今信息发达交通便利世界格局已经形成的时代,一个国家的人看另一个国家往往会不自觉地打上对这个国家既定印象的水印,逃不开某种观念上的偏颇,有失公允。相形之下,利玛窦的这本文献,是带着探索与发现的态度,虽然他也一直抱着基督教才是救世的真理这个信条不放以及在日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的相对客观性。他在书中感叹中华帝国的博大疆域和富饶物产,中国人民的勤劳尚礼,也同时指出了从政府机构到风俗习惯中存在的一些弊端。
在书中利玛窦着重记述了三件当时外国人不知道的东西:茶,树脂做成的漆,和用于焰火中的硝石。
对于中国人,利玛窦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好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出于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以及他们发现自己远远优胜与他们四周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

汗S极限了,凑合着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