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鲁迅介绍了《呐喊》成书的前因后果
前因,就是在你问题描述第一段里的话,也就是举世闻名的“铁屋子之争”。
后果,就是他后面说到的那些,也就是所有的小说,都是编辑约稿,鲁迅应约而写,目的是让猛士们受到鼓舞,不要畏惧,一不留神就写了十几篇了。她说到自己也是听令而写
这个文集里的小说,看似彼此独立,其实是一体的多面,表达的都是一个主题,意在言外随着时间的推移 学问的积累 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 读懂?中学生就可以 入手的角度不同 年龄不同 经历不同 所从中得到的也不同
我多次强调,读书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学历文凭,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完一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受,不同于任何一个人,甚至不同于作者,所以我们不可以用一个指定的标准去评判一个读者理解力的正确与否,一个作品延生出来,就已经不再完全属于作者自己了,有很大部分取决于阅读他的人经历了什么,用怎样的心态去感受!
因为我自己也写作,所以我知道不同的人感情点是有共鸣的,但也有差距,这是很正常的
1.《呐喊》的篇名和写作时间
《狂人日记》1918年4月 《孔乙己》1919年3月
《药》1919年4月 《明天》1920年6月
《一件小事》1920年7月 《头发的故事》1920年10月
《风波》1920年10月 《故乡》1921年1月
《阿q正传》1921年12月 《端午节》1922年6月
《白光》1922年6月 《兔和猫》1922年10月
《鸭的喜剧》1922年10月 《社戏》19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