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出家人是少数,在家人却是多数呢?修行人是少数,凡夫却是多数呢?

2024-12-12 13:47: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呵呵
我劝你还是不要出家吧,出家也是糊里糊涂的,在家糊涂总比到寺庙糊涂的强啊!
你说你看到了看破放下的世界?既然看破放下了何来世界?既然还有个世界,就没有放下!实话说你那是臆想的,毗婆舍那(观)不是这样的,朋友有时间应该多看看相关的经典具体了解下三摩地,毗婆舍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再说!
至于你说娃娃亲啊,雅思啊,留学啊等等,说来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字跟佛教的根本思想契合的!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去做,是做与不做,都要明白这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要明白这个“我”是有生,老,病,死的,不管是客观主观都是不断变化的,有毕竟要归于无的,所以不起执着,做与不做从心态上都要放下。
当你处于一切境界都能够如如不动的时间,出不出家这么个形式还重要吗?

回答2:

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佛称此世界为五浊恶世。
不知道这两句话能解开你的心结么?生活中,当我见到别人“行恶”的时候,一想到这两句话,便能原谅他们了,而更加希望自己能做个好榜样,依教奉行。

感情什么的,我喜欢那句话,“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你我相遇,这样的相遇是美丽的,而变化无常,更为美丽。”茫茫人海之后,彼此能够相识,无论是同学朋友、爱人亲人,相伴走过人生的一段路程,或长或短,就算分开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用能量学的角度来解释,两个人能量相适应才会彼此“喜欢”、想在一起,但人啊、身边的情况啊,总是在变化的。能量不再适应的时候,自己要能放得下。

人生是一场旅途,也是一场修行。无论你是出家在家,既然已经想到这里了,便已走上一条修行的道路。而你是要选择出家、还是在家,不必强求吧。你学过这样一个词吧“have to”,人生总是有一个接着一个的恰巧、一个接着一个的不得不,等你遇见那个恰巧和不得不的时候,答案自然就有了。

回答3:

你能发起出家这样的大心,随喜赞叹。既然想出六道,永恒自在,淫欲必须要断,不断爱欲,尘不可出。所以,留学温哥华,将来结婚生子的颠倒梦想,切记放下。说到底,我们六道轮回就是淫欲心作祟。你既然是真心求道,出家我觉得是对的,但是若非看破放下名曰看破放下,身出家,心还没出家,就罪过了。出家吃十方供养,若不全心求道,这个债你还也还不清啊。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大丈夫所为。我认为出家人都要以虚云法师为榜样,即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再则,出家你要想好到底是参禅,念佛还是学密,学佛要一门深入,杂修则今生成就无望。
最后希望你彻底搞清楚佛教,再出家。

回答4:

出家乃大丈夫事。出家人乃天命,是诸缘聚合以及往昔愿力成就的结果。

因此,出家人少,在家人多。

修行理同。没有往昔生生世世的累积,是很难水到渠成踏上修行之路的。

流俗众,仁者希是也。

如果具足因缘,自然可以出家。出家要随喜赞叹啊。随喜赞叹一切出家修行者。当然,在家修行者也很了不起。随喜赞叹一切在家修行者。

南无阿弥陀佛!

回答5:

以你的年纪问出这样的问题,很有悟性了。
佛教其实也存在等级,在佛教里面如果从佛祖释迦牟尼向下排的话是:佛,菩萨,罗汉,声闻,帝释,比丘。
如果按照佛教僧团向下排:比丘(和尚),沙弥(准和尚),居士(俗家弟子)。
另外比丘是代表受过具足戒(250条戒律)的出家人
沙弥是受了沙弥戒的出家人(十戒)
居士是受了菩萨戒的在家信佛人(五戒)
从技术角度分析你的问题是,答案就很明显了,因为金字塔嘛,越是塔顶人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