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有很多种形式,有暗地里较劲的,也有和对手公开较量的。
但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后者都比前者更具有挑战性。
公开与和珅叫板,这在刘墉的一生中是没有发生过的。反之,刘墉常常是与和珅暗地里较量。这绝不是刘墉贪生怕死,而是他深知有退有进的韧性之道。那么,为什么刘墉不与和珅公开较量呢? 原因之一:就当官做人的正直程度而言,刘墉似乎不如他的父亲刘统勋和爷爷刘綮。我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最大的一个证据就是他们死后被追认的谥号不同。
前面我们讲过,刘统勋死后被追认的谥号为“文正”,这是清朝皇帝在大臣死后所能够给予的最高封号,整个大清朝二百九十六年一共才给了八个人这样的封号。
而刘墉死后只是被追认谥号为“文清”。这个“文”字的解释同前,而“清”字只能解释为“清官”,算做是不贪婪、出污泥而不染而已,远远达不到“正”的水平,可见就连当世人也都认为刘墉不如他的父祖。
原因之二:两个人之间的官职和地位始终不平等。
刘墉与和珅二人虽然同朝共事二十多年,前者是清官典型,后者为贪逆之祸首,志异道歧,两相对立,但他俩之间的官职和品秩始终不平等。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官职条例,把官员的品秩分为九等,每一个等级又有正、从之分,又称为“九品十八阶”。
我们用几个不同年代两个人的官职和品秩情况做一比较:
1776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刘墉于这一年二月被授予内阁学士并在南书房行走,这是一个从二品的官职。南书房行走,这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我们先说“南书房”。这个南书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康熙时代,康熙喜欢写词,为了与翰林院的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就选择了靠近乾清宫西南角的一块地方,盖成房舍待客,名日南书房。因为南书房接近内延,地处机密,康熙皇帝后来又经常招呼手下的亲信大臣在此讨论政事,甚至一部分诏令、圣旨也出自其中。
从此,南书房的地位骤然提高,成为众人瞩目的政治场所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后,南书房的地位有所降低,但是能够进出南书房的大臣仍然可以说是皇帝的亲信。南书房作为一个重要的机构,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后才被取消。
我们再说这个“行走”。行走,即属于临时差遣官。清朝惯例把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入值或当差称为“行走”。
因此,我们从刘墉担任“南书房行走”这个官职可以看出,乾隆皇帝还是非常信任刘墉的。
但是且慢下结论,我们还是看看和珅在这一年担任过的官职,再说乾隆皇帝到底是更信任刘墉还是更信任和珅。
和王申这一年的正月任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这是一个正二品的官职,三月任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管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已经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这军机大臣又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军机处,开始设立于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它的全称叫“办理军机事务处”,设于紫禁城内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后来它成为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关键的政治中枢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与雍正皇帝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分子用兵有关。乾隆中期,西北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军机处本应该予以取缔,但在实际上,军机处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是权势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的中枢决策机构。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种官职。它的特点是:人员少,权力大,办事效率高。
最重要的是,军机处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与皇帝谈话的时候连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也不得在侧,可见皇帝对军机大臣的信任程度远远超过南书房行走。
我们再看以后几年的情况。四年之后的1780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这年三月,和珅被授予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御前大臣兼都统,这是三个从一品的官职;五月,乾隆皇帝将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许配于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君臣成为亲家,并授和珅为领侍卫内大臣,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官职,兼理藩院尚书。
刘墉在此前两年升迁为户部右特部和吏部右侍郎(相当于人事部副部长),这是两个正二品的官职;后升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检察院副院长),这是一个从一品的官职。
再看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之后,和珅担任的很多官职都是正一品或者是从一品,该年七月被册封为一等男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被册封为忠襄伯爵,乾隆六十年(1795年)又被晋封为公爵。中国古代册封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公爵最高,男爵最低。公爵、侯爵都是超一品的。
刘墉在乾隆四十九年以后也担任了很多官职,但都是从一品,直到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这是一个正一品的官职,迟了和珅十七年,而且刘墉升为大学士后始终未能进入军机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刘墉在世的时候始终没有能够获得爵位。
由上可见,和珅的职务和地位始终高于刘墉。这是二人虽然同朝共事二十多年但刘墉并不敢真的与和珅公开叫板的原因之二。
同朝为官,政见不和,人生观、价值观又有很大的区别,说没有对抗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只是,因为刘墉大智若愚的处世原则和他的韧性使得这种对抗的存在具备了隐秘性。大有当事人心知肚明,旁观者稀里糊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