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杰出帝王的庙号是怎么确定的

2024-12-29 05:34: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死后追尊的!!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佑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回答2:

由继承皇位的人在登基的时候取。庙号是由新皇当朝时与宰相、史官商议决定,作祭祀时候用,像唐太宗、宋太祖、清世宗等等。
汉代的皇帝只有丰功伟绩的 才会得到庙号 比较客观 自唐以后庙号逐渐泛滥 每个皇帝几乎都会得到
所以不客观是经常的啦
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回答3:

最初是根据帝王生前的大功劳确定的,比如刘邦的庙号为太祖,创基立业曰“太”;汉武帝刘彻庙号为“世宗”,世代祭祀曰“世”。
隋以前,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但这样一来,祭祀的就不是单独某个皇帝了,就像普通人家里的祖宗牌位一样,祭祀的是全部的祖宗,但家人却不一定知道祖宗姓名。因此,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汉代以前,每个皇帝死后都有谥号,以谥号来平定皇帝生前的所作所为,不一定有庙号,所以称呼皇帝都是朝代名+谥号,比如汉昭帝,谥号为“昭帝”,但没有庙号;汉桓帝本来有庙号“威宗”,但在汉献帝时被取消了庙号,因为就像诸葛亮说过的,汉朝崩坏,始于桓、灵也。

但到了魏晋南北朝开始,庙号开始泛滥了,除了亡国之君和短命皇帝外,一般都会被加上庙号,到了唐代,谥号开始越来越长,比如唐玄宗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这个你怎么用谥号来称呼?所以从唐代开始,称呼皇帝就变成了朝代名+庙号,唐玄宗的庙号就是“玄宗”。
而此时的谥号已经无法正确的评定皇帝的一生了,唐玄宗晚年所作所为怎么都当不上“大圣大明”,因此便用庙号来取代谥号的作用,对皇帝的生前行为盖棺定论。很多庙号其实就是从谥法里取的。比如唐僖宗,庙号“僖宗”,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僖”其实是谥法里的,混吃等死无所建树,但也无大过错才会给上这个尊号,对于皇帝来说是贬称。因为给先帝上美谥成为一种传统,再差的皇帝也能有一个好听的谥号,所以只能用庙号来评价了。
于是自此开始,庙号就是根据皇帝生前作为来确定的了。圣主明君会有“太高仁宣”之类的美称,喜好道佛玄虚的会有“玄真理道”之类的称呼,昏君则是“熹、光”之类的恶称,亡国之君之类的,就会有“哀、思”之类的称呼

回答4:

由下一任皇帝和大臣议定,一般开国皇帝是太祖,下一任太宗,再之后都是什么什么宗。
特殊的比如刘邦称高祖,但是据我所知,刘邦庙号汉太祖,谥号汉高帝,只是我们习惯称为汉高祖。
特殊情况一个国家建国经历好几任,那前几个都能叫xx祖。清朝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到福临时才入关。福临在位很短,实际清入关后还有很多隐患,如后来的三藩之乱,还有郑成功以及后人据守台湾继续以大明臣子自居。这些问题都是康熙皇帝解决的,所以康熙也算是有点开国之君的意思。

回答5:

都是在其死後下一任皇帝根据其在位期间的功绩让群臣商讨确定的。另外庙号在汉朝时确定和拥有是最严格的,就连汉武帝都差点没有。(原因就是在位期间穷兵黩武)整个前汉就只有4个皇帝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