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从事“零工经济”的人数跟全职工作人数相比还比较少,但这种能够确保工作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就业形式越来越普遍,其发展速度已经不容小觑。值得注意的是,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对目前的社保制度也带来了挑战。由于“零工经济”这种去组织化的就业模式打破了雇主与劳动者的传统用工关系,新就业形态也面临着就业安全性的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等一般都是以劳动合同为基础,对雇员和雇主都会有一定的要求,有的还需要按照劳动者收入水平进行缴费。但对非正规就业、新就业劳动者的劳动关系更加松散,收入水平不易跟踪,不同地区在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和实施也存在差异,而新经济下劳动者就业和工作普遍具有灵活性和流动性,如果在不同地区间更换或者从事工作,权益保障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从业者来说,“零工经济”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剥夺了一些雇员的职业安全感,由于很多人在“打零工”时签订的并不是正式劳动合同,不利于自身权利的保护。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专家刘燕斌看来,新就业形态和创业带动就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劳动、用工、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年来,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平台劳动关系纠纷与往年比也呈增加趋势。很多有关劳动力的制度,如《劳动合同法》规定社保等的员工福利,并不能覆盖新型平台就业下的自由职业者。包括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频次、监管方式、绩效考核方法,一系列决定劳动者从属工作的指标,都需要新标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