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的木质有什么不同 差别

2024-11-19 00:05:3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在木质上的差别在于:
  1,外观。大叶:皮厚且发黑;小叶皮薄且皮白。
  2,内里。大叶木质纤维粗糙;小叶木质纤维细腻。
  3,密度。大叶密度小且重量轻;小叶密度大比较重。
  4,加工。大叶加工面打磨颜色发白;小叶加工面打磨颜色发黄。

  小叶黄杨和大叶黄杨的其他区别;
  1,生长习性:
  小叶黄杨性喜肥沃湿润土壤,忌酸性土壤。抗逆性强,耐水肥,抗污染,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耐寒,耐盐碱、抗病虫害等许多特性。花期3~4月,果期8-9月。
  大叶黄杨喜光,稍耐阴,有一定的耐寒力,在淮河流域可露地自然越冬,华北地区需保护越冬,在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作盆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2,形态特征:
  小叶黄是常绿灌木,高2米。‍杨茎枝四楞,光滑,密集,小枝节间长3~5mm。叶小,对生,革质,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cm,先端圆钝,有时微凹,基部楔形,最宽处在中部或中部以上;有短柄,表面暗绿色,背面黄绿,表面有柔毛,背面无毛,二面均光亮。花多在枝顶簇生;雄花具与萼片等长的退化雄蕊,花淡黄绿色,没有花瓣,有香气。
  大叶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0.6-2.2米,胸径5厘米;小枝四棱形(或在末梢的小枝亚圆柱形,具钝棱和纵沟),光滑、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稀披针形,长达9厘米,或菱状卵形,宽达4厘米),先端渐尖,顶钝或锐,基部楔形或急尖,边缘下曲,叶面光亮,中脉在两面均凸出,侧脉多条,与中脉成40-50度角,通常两面均明显,仅叶面中脉基部及叶柄被微细毛,其余均无毛;叶柄长2-3毫米。

回答2:

外观不同。

区别描述:大叶黄杨,叶色墨绿发黑,深绿色,宽度2~4厘米,长度3~6厘米,光滑饱满,枝条粗壮

区别描述:小叶黄杨,叶色黄绿色,浅绿色,宽度1~1.8厘米,长度1~2厘米,有光泽,枝条纤细,比大叶黄杨整整小了几倍,它又称瓜子黄杨。

回答3:

  大叶黄杨和小叶黄杨的区别:
  1、小叶黄杨,黄杨科,黄杨属。 树种特征:黄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灰白光洁,枝条密生,枝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全缘,椭圆或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花簇生叶腋或枝端,4~5月开放,花黄绿色。 该属尚有雀舌黄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珍珠黄杨,常绿、灌木,叶形,有光泽。以上两种树姿优美,均为制作盆景的珍贵树种。
  2、大叶黄杨产我国中部各省区,海拔1300米以下山地有野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有栽培。喜光,亦较耐阴,适生于肥沃、疏松、湿润之地,酸性土、中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萌生性强,耐修剪。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小枝近四棱形。叶片革质,表面有光泽,倒卵形或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约6—12毫米。花绿白色,4数,5—12朵排列成密集的聚伞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约1厘米;种子棕色,假种皮桔红色。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各省普遍栽培,供观赏;本种极耐修剪,是良好的绿篱材料。 江苏植物研究所试验表明本种对二氧化硫抗性较强。用插条或扦插繁殖。栽培的变种很多,常见的有银边冬青卫矛,叶边缘白色。金边冬青卫矛,叶边缘黄色。金心冬青卫矛,叶面有黄色斑点,有的枝端也为黄色。斑叶冬青卫矛,叶形大,亮绿色,叶面有黄色。

回答4:

小叶黄杨(学名:Buxus sinica (Rehd. et Wils.) Cheng subsp. sinica var. parvifolia M. Cheng)是黄杨科,黄杨属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枝圆柱形,小枝四棱形,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叶片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头状花序,腋生,密集,花序被毛,苞片阔卵形.雄花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无毛,雌花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蒴果近球形,无毛。3月开会花,5-6月结果。

形态特征

小叶黄杨

灌木,生长低矮,枝条密集,节间通常长3-6毫米,枝圆柱形,有纵棱,灰白色;小枝四棱形,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对两侧面无毛。

叶薄革质,阔椭圆形或阔卵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叶面无光或光亮,侧脉明显凸出;叶柄长1-2毫米,上面被毛。

花序腋生,头状,花密集,花序轴长3-4毫米,被毛,苞片阔卵形.长2-2.5毫米,背部多少有毛;雄花:约10朵,无花梗,外萼片卵状椭圆形,内萼片近圆形,长2.5-3毫米,无毛,雄蕊连花药长4毫米,不育雌蕊有棒状柄,末端膨大,高2毫米左右(高度约为萼片长度的2/3或和萼片几等长);雌花:萼片长3毫米,子房较花柱稍长,无毛,花柱粗扁,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中部。

蒴果近球形,蒴果长6-7毫米,无毛。花期3月,果期5-6月。

近种区别编辑

四川城口后坪、冉家坪海拔2300米的物种的叶和小叶黄杨相同,但小枝被毛较密,节间长0.8-2厘米,果亦被轻微短柔毛。应否视为另一变种,1980年中国植物志编委们指出再研究。[2] 

生长环境编辑

生于岩上,海拔1000米。性喜温暖、半阴、湿润气候,耐旱、耐寒、耐修剪,属浅根性树种,生长慢,寿命长。

分布范围编辑

分布于中国安徽(黄山)、浙江(龙塘山)、江西(庐山)、湖北(神农架及兴山)。

繁殖方法

小叶黄杨

扦插时间:于4月中旬和6月下旬随剪条随扦插。

扦插方法:扦插深度为3-4厘米,扦插密度为278株/平方米。插前罐足底水,插后浇封闭水.然后在畦面上做成拱棚.用塑料薄膜覆盖,每隔7天浇1次透水,温度保持在20-30℃,温度过高要用草帘遮荫,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

形态特征

大叶黄杨

大叶黄杨是灌木或小乔木,高0.6-2.2米,胸径5厘米;小枝四棱形(或在末梢的小枝亚圆柱形,具钝棱和纵沟),光滑、无毛。叶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椭圆状或长圆状披针形以至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3厘米(稀披针形,长达9厘米,或菱状卵形,宽达4厘米),先端渐尖,顶钝或锐,基部楔形或急尖,边缘下曲,叶面光亮,中脉在两面均凸出,侧脉多条,与中脉成40-50度角,通常两面均明显,仅叶面中脉基部及叶柄被微细毛,其余均无毛;叶柄长2-3毫米。

花序腋生,花序轴长5-7毫米,有短柔毛或近无毛;苞片阔卵形,先端急尖,背面基部被毛,边缘狭干膜质;雄花:8-10朵,花梗长约0.8毫米,外萼片阔卵形,长约2毫米,内萼片圆形,长2-2.5毫米,背面均无毛,雄蕊连花药长约6毫米,不育雌蕊高约1毫米,雌花:萼片卵状椭圆形,长约3毫米,无毛;子房长2-2.5毫米,花柱直立,长约2.5毫米,先端微弯曲,柱头倒心形,下延达花柱的1/3处。

蒴果近球形,长6-7毫米,宿存花柱长约5毫米,斜向挺出。花期3-4月,果期6-7月。 

该种的小枝,叶和大花黄杨相似,但花序及果实明显不同。

生长习性编辑

大叶黄杨喜光,稍耐阴,有一定耐寒力,在淮河流域可露地自然越冬,华北地区需保护越冬,在东北和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作盆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微酸、微碱土壤中均能生长,在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迅速,分枝也多。

分布情况编辑

产于贵州西南部(镇宁、罗甸)、广西东北部(临桂、灌阳)、广东西北部(连县一带)、湖南南部(宜章)、江西南部(安远、会昌)。

品种分类编辑

常见的栽培品种有以下4种:

金心大叶黄杨(Awens)

干皮灰褐色,小枝和叶柄均为淡黄色,叶片中央呈金黄色。

银边大叶黄杨(Albo-marginatus)

叶柄和小枝呈白绿或灰色,叶片边缘具很狭的银白色条带。

金边大叶黄杨(Ovatus Aureus)

叶缘金黄色

北海道黄杨(新品种)

顶端钝圆,主要特点为顶梢粗壮,顶端优势明显,主干明显,单干直上,表现出优良的乔木特性,生长较快,年高生长量可达70-170厘米,平均生长量约为70厘米,5年生苗可达3米以上。冬季整个树冠仍保持绿色,耐寒、抗旱,成树能忍受-23.9℃的低温。引自日本北海道,适合在中国华北、西北及以南地区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