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够查到的有记载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
一、围棋
1、过百龄(称霸年代:1620-1650)
过百龄(?-1662),也作伯龄,名文年,江苏无锡人。
从明末清初说起,过百龄是明末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围棋国手。他从击败林符卿后,约从1620年开始,称霸棋坛三十余年,过百龄的贡献主要为《官子谱》[注1]一卷,《三子谱》一卷,《四子谱》二卷,以及对倚盖定式的研究和应用。过晚年与周览予交手,留下著名的“过周十局,周稍胜。
2、周览予(称霸年代:1650-1665)
周览予(懒予),名嘉锡,明末清初棋手,浙江嘉兴人。
周览予击败过百龄后成为国手,也是清代十大国手之第一位。他曾在山阴唐九经组织的与十多位名手的车轮战中,大获全胜。他棋的特点是宁失数子,不失一先,步步力争主动。他对棋艺的贡献还包括“应双飞燕两压,其着法始于懒予,最为醇正。”根据徐星友《兼山堂弈谱》中的记载,周览予约逝于康熙初(约 1665-1670年)。
3、汪汉年和周东侯(称霸年代:?)
汪汉年,安徽天都人。
周东侯,名勋,安徽六合人。
比周览予稍晚的国手有汪汉年和周东侯,两人曾争胜负十余局,难分胜负。汪汉年的著作,有《眉山墅隐》一卷,是我国古代棋艺家编选时局谱中少偏见的典范。汪汉年早逝。周东侯青年时期与汪汉年棋力相当,中年后棋艺大长。他的棋路古怪多变,不拘一格。他最擅长攻杀,即所谓“偏师驰突”。周东侯认为,下棋是为了研究棋艺,不是为了输赢。所以,他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后来,黄龙士棋盖天下,当时棋手望风而靡,只有周东侯一人敢与他对弈。人称黄龙士为龙,周东侯为虎,两人的对局称为“龙争虎斗”。周汪二人生活在前有周览予,后有黄龙士的时代,都未能成为天下无敌的国手,但没有他们的衬托,就不能显示出周黄的技艺之高妙。
4、黄龙士(称霸年代:1670-1692)
黄龙士(1651?-1692?),名虬,又名霞,字月天,江苏泰县姜堰填人。
清代围棋的第一座高峰是黄龙士。黄龙士十七岁到京城,与已享誉多年的盛大有对局,七战七捷,从此成为国手。与黄龙士对弈最多的是周东侯,流传至今约有二十多局,黄约三胜其二。其他如谢友玉、周西候、卞邠原、何暗公、吴瑞徵、张吕陈等亦大处下风。人们将黄龙士尊为棋圣,和思想家黄宗曦、顾炎武等人并称为“十四圣人”。黄龙士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在他之前,棋风局面狭窄凝重。黄龙士使棋风大变,在他之后,局面开阔,轻灵多变,思路深远。徐星友这样概括黄龙士的棋:“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一气清通,生枝生叶,不事别求,其枯滞无聊境界,使敌不得不受。脱然高蹈,不染一尘,臻上乘灵妙之境。”总的来说,黄龙土对局时考虑全面,判断准确,力争主动,变化多端,不以攻杀为主要取胜手段。他与周东侯的对局,被称为“龙争虎斗”,与徐星友的三子谱称为“血泪篇”,皆臻上乘之境。传日本棋家认为黄龙士中盘有十三段,皆因其算路之深远,让人不得不服。黄龙士享年不永,约逝于康熙三十年(1692)左右。
5、徐星友(称霸年代:1692-1719)
徐星友(1645?-1720?),名远,钱塘人。
继黄龙士之后的国手是徐星友,他比黄龙士年长,擅长书画,学棋很晚,但他专心致志,刻苦用功,所以棋艺进步很快。当他达到和黄龙士相差二子的程度时,黄龙士仍以三子相让与徐星友下了十局棋。因为多让了一子,先生要重展昔日之雄风已很困难了,只能竭力周旋。这十局棋下得异常激烈,当时就被人们称为“血泪篇”。这之后,徐星友一跃而为国手。徐星友与黄龙士亦有分先对局传世,黄多胜。黄死后,徐便成为棋坛领袖。徐星友的棋风,最重要的特点是“平淡”。在徐星友写的《兼山堂弈谱》中,对他自己的棋风,有这样的论述:“冲和恬淡,浑沦融和”,“制于有形,不若制于无形”,“善战而胜,曷若不战屈人”,“闲谈整密,大方正派”等等。他不靠激烈的厮杀获胜,而是一点一点地侵蚀,直到取得最后胜利。邓元鏸《弈潜斋集谱》评徐星友的棋为“白傅吟诗,老妪皆解”(白傅指白居易),也是说他的棋以简明取胜,这是他对棋艺的最大贡献。徐星友一直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被程兰如击败后才退而著书。他所作的《兼山堂弈谱》是我国最有价值的几部古谱之一,精选了过百龄、李元兆、周懒予、盛大有、汪汉年、周东侯、黄龙土等国手有代表性的各局,详加评注,观点颇为中肯确切。后范西屏、施襄夏得此书,“潜玩数年,获益良多。”
6、范西屏、施襄夏
二、象棋
1、明朝---朱晋桢---
《橘中秘》的编撰者,但是《橘中秘》好像并不是他独立完成的,所以棋力有待商榷。
2、清--康熙年间----王再越----
《梅花谱》的编撰者,这哥们应该是很厉害的,因为《梅花谱》的问世(当年号称后手屏风马必破先手当头炮),曾使当头炮布局沉寂一时。
3、清末---巴吉人----
《反梅花谱》的编撰者,扭转了当头炮对屏风马的不利布局,至于后来出现了“马炮争雄,各显其能”的局面;此人号称“巴不斗”,善使巡河炮,有“沿河十八打,将军拉下马”的美称。
4、清末---索万年--
-号称“索无敌”,和巴吉人打成平手,棋力应该是很厉害的。
其他:
清末民初---“扬州三杰”----周焕文,王浩然,张锦荣;
“七省棋王”----周德裕;
“无敌中炮”----林奕仙;
“西北棋王”彭述圣;
“棋坛总司令”---谢侠逊;
“蜀中第一高手”贾题韬。等等........
第一个有记载的国手是战国初期的弈秋,他可以说是“国手”的鼻祖。
我国古代围棋有两个鼎盛时期,一个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另一个就是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古代的五个棋圣都产生在这两个时期。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围棋经过汉和三国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上山打柴看棋看到斧头柄烂了的“烂柯”的传说就发生在晋朝。两晋和南北朝有两个著名人物的围棋故事。一个是东晋大将谢安的故事。谢安,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指挥将领,他很爱下棋,边打仗还边下棋,手下来报前方局势如何如何吃紧,他胸有成竹,一边部署作战,一边还继续下棋,下完了棋,前面仗也打赢了,这个故事体现了谢安沉着冷静的大将风度。另一个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有四个朝代:宋、齐、梁、陈,围棋都非常繁荣,皇帝们也都喜欢下围棋。萧衍就是梁朝的皇帝,这个皇帝不仅爱下棋,而且下到了国手、也就是天下第一高手的水平。一个皇帝下棋下到天下第一,不仅围棋,在其他领域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梁武帝萧衍对围棋的贡献很大,他组织了古代第一次全国围棋比赛,然后根据比赛成绩,评定天下棋手的“品级”,并编成书册流传后世。
从留下来的棋谱来看,古代的国手中,只有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三人的水平达到了当代顶级高手的水平围棋技巧的书。
关于中国象棋的古代大师不清楚,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古代围棋高手现在说的比较多,推荐你看下经典系列电影《大国手》,就是讲被称为围棋界的李白、杜甫的范西平、施定庵的。
象棋高手,古代真正流传下来的较少,可能是因为实战对局比较少,比赛太少。许多著有象棋棋书的人其真实水平也并不一定,因为解说注释不详细,颇受质疑。据说文天祥是象棋高手,而且可能是有记载的第一个下盲棋的人。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就是战国时代齐国的弈秋了吧,《孟子》:“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唐代有王积薪、顾师言
宋代有个贾玄吧,张靖《棋经十三篇》
明代过百龄
清代黄龙士、范西屏、施定安(字襄夏)
象棋不太知道
中国古代可称为棋圣的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都是。
象棋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