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各地团圆饭的风俗是什么 [简单一句话]

2025-01-23 01:20:3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回答2: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回答3: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佳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放糖的,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放花生(或称长生果)的,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还有一只饺子中放一枚硬币,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团圆饭(family reunion dinner) 。中国的春节,“吃”往往会成为大部分人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就是透着那么一股喜庆热闹劲儿,这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过年的最大特点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似乎在春节这个传统佳节更加显得入情入理。

回答4:

北方人一定会吃饺子,还会往几个饺子里放硬币,或是糖,还会有猪蹄。

南方一般会吃元宵和年糕。而且南北方都会吃鱼。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回答5:

中国六大传统节日简介

  春节

  春节又叫阴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有祭灶、祭祖等仪式。

  过年要吃饺子,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半夜子时,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饺谐音交,有“喜气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清明节

  清明节一说是由古代的寒食节演变而来。为群众性的祭扫祖坟的活动。古代清明节的传统食品大致有这样几种,如糖稀(古名“饧”,即以麦芽或谷芽熬煎为液的糖浆)、麦粥、糯米酪、麦酪、杏仁酪、鸡蛋以及搅拌了盐醋的生菜。

  吃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午、端阳。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五月节、浴兰节……”家家门头插艾草,儿童戴香囊,脖子、手脖、脚脖系五彩线。日出前取河水洗脸,吃粽子。

  闽南的棕子有碱棕、肉棕和豆棕。碱棕是在糯米中加入苏打液蒸熟而成。

  七夕节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赏月,古已有之。而又盛行于宋代。仲秋节的传统习俗是赏月、祭月、吃月饼。仲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

  重阳节

  六朝时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阳节俗形成,糕类自然成为节令食品。如童谣所谓:“七月刘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唐宋时重阳食糕俗流行,唐称麻葛糕,宋人已习称“重阳糕” 。

  重阳糕,又叫“菊糕”、“花糕”,古称“蓬饵”。据说它源自秋粮收割后的岁时饮食风俗“尝新”,后来发展成一种应节食品。它以面粉、米粉(江米和黄米)、小米和豆等为原料,再加上枣蒸制而成。从唐朝起,重阳糕上要用竹签插重阳旗,这种小旗以五色纸缕为花纹,中嵌“令”字,取吉庆之意。重阳吃糕,也因为“糕”与“高”同音,寓有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