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涉及到欧阳这个姓氏的起源,详解如下:
1、欧阳姓氏起源:
欧阳姓为汉族姓氏,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追溯上去,欧阳姓还是黄帝的后裔。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黄帝长于姬水,以水为姓。
2、姓氏起源考证:
欧阳(ōu yáng )姓源流单纯,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以封地名、侯爵名为氏。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勾践又复国。到勾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
得姓始祖:无疆。欧阳氏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越王勾践的后裔。欧阳氏与欧(区)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欧阳氏的得姓,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根据《路氏》上的记载说,越王无疆的次子,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边,后代中有欧氏,欧阳氏。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帝少康的庶子,受封于会稽,传至越王无疆时,为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蹄,改封乌程欧余山南方,为欧阳亭侯,子孙就以欧阳为氏。据《郡望百家姓》记载,欧阳氏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县。由此可见,欧阳氏和欧氏同出一源,都是越王无疆的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阳氏和欧的得姓历史,大致2000年。故欧阳氏后人尊无疆为欧阳姓的得姓始祖。
欧阳[欧阳,读音作ōu yáng(ㄡ ㄧㄤˊ)]
单一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越王句践裔孙姒恒,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长于姬水河畔(今渭河支流沮河),因以地名为姓,称姬姓。
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著名的大禹就是颛顼的裔孙。
大禹名字叫文命,号禹,他幼年丧母,由嫂子抚养成人。而嫂子古称“姒”,义通“姊”,因以其称为姓氏,称姒姓,因此大禹的全名就叫姒文命。
当时,地球上处于大洪水时代,到处洪水滔天,人民在涝灾中苦不堪言,于是尧帝让颛顼之子鲧负责治水。鲧用拦、堵、截、塞的办法治水,结果最终失败,被大怒的尧帝处死。虞舜(姚重华)向尧帝推荐由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接受任务之后,仔细分析了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采纳了的建议,带领治水大军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大型江河水道。为了疏浚洪水,大禹历经艰辛,开山辟地,持续辛苦三十二年,期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了洪灾。
尧帝逝世之后,舜继承了帝位。舜帝年老后,禅位给大禹接了班。大禹即位后,建都于安邑(今河南安阳),后在夏帝禹七年(公元前219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2060年)南巡途中病逝,被人们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夏帝禹逝世后,其子姒启废除禅让制度,建立了夏王朝。
夏王朝数传至姒少康执政时期(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2079~前205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13~前1890年在位),封支庶子孙姒无余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建立了古老的越国。从此,该支大禹的后裔子孙便在当地生息繁衍,历经了夏、商、周诸朝代,一直以越国王位承袭相传,但在诸夏史籍中没有什么纪年史记载。
一直到春秋后期,越国方出现在纪年史中。当时越王的王位已经传至姒允常执政时期(公元前510~前497年在位),有子名姒菼执,号句践,后继承越国王位,号“越王句践”。
不久在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四年(吴王阖闾姬光十九年,越王句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国在著名的“檇李之战”(蕞李之战)中被吴国击败。十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三年(越王句践十九年,吴王姬夫差十八年,公元前477年),越王句践得以复国,随后在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发动吞灭吴国之战,之后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成为春秋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越王句践后的第六代君主叫姒其次,字诸咎,号越王诸咎(公元前376~前376年在位),他继位仅半年,即被其弟姒错枝唆使粤人所杀。之后姒错枝即王位,公元前375~前374年在位。
越王诸咎的儿子叫姒无余之,号莽安,在公元前374年杀叔父姒错枝夺位,是为越王莽安(公元前374~前361年在位)。到周昱王(周显王)姬扁八年(越王莽安十三年,公元前361年),越国大夫寺区之弟寺忠发动宫廷政变,杀越王莽安,拥立其弟王子搜为君。而王子搜目睹越国再三发生流血政变,只身逃入深山岩洞,越国此后三年无君。
到了周昱王十年(公元前359年),越国人用焚烧艾叶将烟熏入王子搜所藏身的岩洞的办法,逼迫王子搜出来即越国王位,王子搜名姒搜,字炎蝎卯,号无颛,因此号越王无颛(公元前359~前351年在位),越王无颛在位期间,越国势力次递衰败,面对强敌楚国的不断侵扰,一筹莫展。至周昱王十七年(越王无颛八年,楚宣王熊良夫十八年,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发动攻击越国之战,越国大败,越王无颛在忧虑中病逝。
越王无颛逝世后,其子姒玉(字者旨,号无疆)继位,号越王无疆(公元前351~前333年在位),此期间越国的国力已经十分衰弱了。到了周昱王三十六年(越王无疆十九年,田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楚威王熊商七年,公元前333年),齐国与楚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徐州之战”,田齐威王为了牵制楚国兵力,狡猾地唆使越王无疆进攻楚国,告之齐军将在随后增援。越王无疆上当,在越军与楚军激战的关键时,田齐威王却未派齐军一卒支援,还自顾撤离徐州战场,致使原来处于不利局面的楚威王腾出手来,集中楚军力量反击越国,越军惨败,越王无疆也被楚军所杀。
此后,史籍中虽然还有越王姒之、越王姒尊、越王姒亲、越王姒开等人的越国君王的记载,纪年待考,但到越王姒开执政的周赧王姬延九年(楚怀王熊槐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楚怀王发动吞灭越国之战,越国彻底灭亡。
越王无疆逝世后,越国实际上已不具国家形态了,越王无疆的儿子们争相夺占王位,割据一方,国家分崩离系,化为多股部落形态的势力群体,各不统属且相互攻击,史称“百越”。
其中,越王无疆的次子姒恒(字蹄)占得乌程一带的欧余山南部地区(今浙江湖州吴兴一带),并接受了楚威王的封赏,授封为“欧余亭侯”以示“正统”。古人习惯称山体南部为“阳”,因此欧余山南部也称“欧阳”、或“区阳”,姒恒及子孙后代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欧阳亭侯”、或“区阳亭侯”。久之,越王无疆的该支庶系子孙便以封邑名称、或封爵名号为姓氏,形成了欧阳氏、欧侯氏、区阳氏、区侯氏这四个姓氏群体,以欧阳氏为家族代表,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者,称欧氏、区氏,同宗同源,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姒姓欧阳氏一族传衍至元末明初,曾有一段被迫改为单姓阳氏的历史,时间延续至明朝中叶,长达一百七十余年之久。
据方志《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统治,当时即有一支以欧阳氏家族为核心的起义军。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元顺帝孛儿只斤·妥镤贴睦尔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初安天下,随即意图招安该支欧阳氏义军。但欧阳氏义军上下群体一致拒绝归附明朝,明太祖在大怒之下,诏令大军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难,族人主要匿居于闽、赣一带地区。
该支阳氏族人到了明朝中期出了一位名臣,名叫阳铎,公元1481~1544年待考,字崇道,别号石江,江西泰和人。他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戊辰科进士,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阳铎是明朝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督理全国粮储时期,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发明并试行了影响深远的赋役改革,明史称之为“征一法”,即著名的“摊丁入地”之策,亦即后来明、清两朝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随后,“征一法”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正式在全国推行,进而使大明王朝土地矛盾缓解,虽然征税名目减少,但税赋巨增,明世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不失时机地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世宗在盛悦之下诏准,从此,阳铎改称“欧阳铎”,其后阳氏家族得以恢复欧阳氏复姓。
姒姓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为血缘远祖,尊奉越王句践为族祖,尊奉欧阳亭侯姒恒为得姓始祖,尊奉阳铎(欧阳铎)为复姓始祖。
得姓始祖:夏禹(姒文命)、越王句践(姒菼执)、欧阳亭侯(姒恒)、欧阳铎(阳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