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
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鲁论语》相同,但是多出《问王》和《知道》两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文论语》(《古论语》)二十一篇,也没有《问王》和《知道》两篇,但是把《尧曰篇》的“子张问”另分为一篇,于是有了两个《子张篇》,篇次也和《齐论》《鲁论》不一样,文字不同的计四百多字。
《鲁论语》和《齐论语》最初各有师传,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学习了《鲁论语》,后来又讲习《齐论语》,于是把两个本子融合为一,但是篇目以《鲁论语》为根据,“采获所安”,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
张禹是汉成帝的师傅,其时极为尊贵,所以他的这一个本子便为当时一般儒生所尊奉,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就是用的《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底本,参照《齐论》、《古论》作《论语注》,遂为《论语》定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翻译:
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反对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对不不把人世间的事情做好而把时间、精力、金钱都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其中:“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扩展知识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目录:
学而第一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 (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 (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 (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 (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 (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宪问第十四 (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季氏第十六 (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阳货第十七 (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子张第十九 (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尧曰第二十 (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未知生,焉知死?”的意思就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原文出自《论语·先进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先进篇
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出自《论语 先进第十一》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
翻译:你尚未知道生是怎么回事,怎么能知道死是怎么回事呢?
“未知生,焉知死?”原话见于《论语 先进第十一》: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子路多去关注生的事情,而对死的事情先不要去问这些问题,因为死后之事幽晦难明,在未明生之事之前,问之无益。孔子并没有在说死后之事是不可知,而是说要知死必须先知生。
【原文】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①。”曰:“未知生,焉知死?"
【注释】①敢:冒昧之词,用于表敬。
【翻译】季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说:“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季路又说:“敢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都知道得不清楚,哪里能知道死呢?”
【解读】注重现实
本章所记孔子言论,王要表达的是他对现实、理跬和实用的重视。
子路问鬼神生死之事,孔子的回答则举重若轻,巧妙地将鬼神与生死等空而大,以及玄远幽冥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生人世上。孔子的这个态度,使儒家学说最终形成了实用理跬的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而中国文化则把目光盯在现实人生上,着力追求社会安定,强调人生幸福。
对于鬼神和生死等问题,孔子一向持存而不论的态度。之所以如此大概有如下原因:
首先,鬼神等虚幻之事本就难以说明。鬼神观念起源于远古万物有灵的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因鬼神乃是幽冥之事,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进行实践性研究,更无法彻底讲明。所以,对这些不确定的东西,既无法确实肯定,也不能彻底否定,存而不论无疑是最科学的态度。
另外,儒家学说本就是一门重视现实,关注现世今生的理性学说。儒学讲究仁、礼,重点在于修身养性,调节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目的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本质上说,儒家学说是积极人世的。对这些与现实人生关系较为疏远的鬼神之事,孔子并不把它列为研究的重点,所以也不把话题往这方面引导。
死亡的问题也与鬼神问题类似,所以,夫子也秉持相同的态度。孔子和儒家真正关注的是现实人生,是世俗的成功与快乐。在孔子眼里,研究人,研究人性,研究人际关系,研究人与家国的关系,研究社会和谐稳定等现实问题,都要比研究鬼神与死亡迫切和重要得多。同时,这些问题,也有足够多的现实事例,完全可以从历史与现实之中总结出相关的规律跬的东西,用以指导世人,引导社会,造就一个人人安乐的大同社会。正是孔子的这一态度,造就了中国文化重视现实、不谈神鬼等虚妄之事的重要传统。
孔子注重现实,回避鬼神死亡之事的观念,对我们有着重要启迪。鬼神死亡之事,固然可以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提供某种精神寄托,乃至提供心灵向导,但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现实世界的人们获得安慰和某种精神归宿,是为了现实人类的幸福。与其这样绕一个大弯子,还不如学习孔子,把目光、精力和思想直接投射到现实社会。通过岍究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找出人类社会不合理、不公平问题的症结所在,思索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总结人类历史上相关的经验教训,提出前瞻跬的思路,引领人们走向现实的成功,倡导世人享受现实的快乐。这也许俗了点,但是俗得有意义,也有价值。
这里再说明一下,对神灵与死亡,孔子并不是持排斥态度,也没有说它毫无意义,只是面对相关问题存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