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怎么影响经济

2025-02-03 03:46: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美联储正在努力保证不会发生突发性的经济变化。如果没有突发性的变化,预计美联储会逐步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指出。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美联储有望6月份结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距离其作出加息决定仍有待时日。在低利率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美元走软态势仍不会有太大改观,这可能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继续推波助澜,并加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

  “美国现行的利率水平比较低,加上经济成长缓慢及联邦预算赤字庞大,拖累美元指数自1月高位走低。此外,上周标准普尔又将美国的信贷评等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从基本面方向都对美元造成打压。在量化宽松政策没结束之前美元难有明显起色。”中国银行(2.96,0.05,1.72%)北京市分行资金交易员施维认为。

  美元走势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动向一直保持着相当密切的关联,由于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近年来美元持续走软行情不断加剧,而前一日美联储对低利率维持不变的声明,则再度影响到投资者信心,美元汇率应声下跌。就在美联储声明后,美元指数出现了一波下跌行情,从73.50上方一度下探至72.80位置。

  “美联储可能如期退出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实行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不过,美联储加息的时点仍然有待观察。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继续飙升,各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将与日俱增。”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郑联盛认为。

  此外,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的持续下跌也将给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带来压力。

  在美元的“跌跌不休”下,庞大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越来越困扰我国外汇管理部门。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专栏)此前也表示,大规模外汇储备经营不仅受市场容量约束,也受制于东道国的态度,大规模外汇储备资产的腾挪摆布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由于美元的持续走弱带动了大宗商品价格再度上扬的局面,进一步加剧全球性通胀格局。最新数据显示,27日纽约商业交易所6月份交割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5美分,报收于每桶112.76美元,涨幅为0.5%,创下自4月8日以来的最高收盘价。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周三也出现上涨,创下历史最高的收盘价格。

  “除了通过贸易途径推高物价外,全球高水平通胀还将对我国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造成不利影响。”郑联盛认为,物价的累积上涨,可能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商品或资产的被过度追逐炒作,引发资产泡沫,比如股票、房地产和艺术品等。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暂不加息的决定,还将继续固化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的趋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在美联储议息会议之后,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051,较前一个交易日大幅跳升55个基点,进一步接近6.4关口,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

  4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呈现出加速升值态势。一个月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幅度已超过0.7%,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3.1%。

  分析人士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迟迟“不退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宏观政策调控的难度,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及就业与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间不断做出平衡。

  但就当前形势而言,控制通货膨胀或将是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货币政策的首选。世界银行28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也认为,高收入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核心通胀仍保持低位,全球范围的大幅加息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回答2:

货币政策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货币的政策,事实上货币政策也是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来影响经济。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国的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央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减少流通中可能的货币量,货币量减少,大家使用货币的成本就会增加,这样就会抑制对货币的使用(主要是投资),需求就会减少,对通胀就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宽松的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相似,也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影响经济,宽松就是要增加货币供给,供给增加,使用货币的成本降低,就会促进投资和消费,对经济产生促进作用。

回答3:

慢慢影响经济

回答4:

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主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变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来实现。
(1)调整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来控制货币供给。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调低法定准备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在法律规定的上限以下提高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减少。
(2)变更再贴现率。当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以吸引商业银行将手中持有的债券向中央银行贴现,从而增加商业准备金,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消费和投资;当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为了控制货币数量和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提高再贴现率,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量。
(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手段。当经济不景气时,为了刺激总需求,中央银行便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商业持有的政府债券。当经济过热,中央银行便在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后,可以贷出的货币减少,从而中央银行达到了控制货币、控制投资,进而影响经济运行的目的。
上述三大手段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手段,它们不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一般说来,由于调整法定准备率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很大,因而在实践中较少使用。变更贴现率可以间接地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因而在实践中较为常用。公开市场业务不仅便于操作,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而且很容易进行数量控制,因而在实践中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