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传统农业产业链有哪些改造

2024-11-24 12:24: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可以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却是极其落后的。截至2012年,占中国人口47.4%的农村人口,其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的1/3,并且其中1/7左右人口还属于贫困人口。
  生产农产品(000061,股吧)的农民赚不到钱,反过来,在城市中的消费者却是有钱花不出去。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不看重,只要能有绿色健康的食物,即使是几倍的价格也愿意买单。”
  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11年聚焦三农。在传统模式无法解决农业面临的种种问题时,互联网却凭借其强大的流程再造能力,让农业获得了新的机会。
  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及思想的应用,可以从金融、生产、营销、销售等环节彻底升级传统的农业产业链,提高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为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对于农业的深度改造和提升有很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无法标准化,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艾格农业分析师周文泉认为,“物联网可以从生产环节彻底改造农业,使农业自动化、精准化、可追溯,减少人力,降低成本,并最终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虽然现在并不是很热,但却是未来的趋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再将采集的参数信息汇总整合,最后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的开启或是关闭,真正实现“智能化农业”。陈平介绍道:“比如说在春天进行水稻育秧时,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的经验来操作。不仅效率低,并且精确度不够。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就可以通过传感器对光照、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实现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操作。”
  创建廉价且高效的营销入口
  互联网最擅长的是什么?营销。无论是传统的饥渴营销原理,还是新型的社交工具,互联网人最擅长的永远是把死的说成活的。
  放到农业来说,各类社会化媒体及通讯工具可以为农产品提供便利的营销入口,更重要的是,营销成本极低。微博、微信、QQ及SNS等都是免费的资源,没有任何行业能够像互联网人那么容易地和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并以此推销产品。
  传统农业为什么发展得不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品牌,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无利可图。而正如周文泉所说:“互联网最适合打造品牌,因为它可以低成本进行营销的传播。”褚橙、柳桃、潘苹果为什么那么火?就是因为互联网的强大营销能力。
  互联网农业的营销属性,有三条关键因素:一是细分市场理念的良好运用,运用大数据精准定位目标客户,避免泛化营销;二是以精良的客服实现与客户的密切互动,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三是适当的产业链控制,既不妄图进行覆盖全产业链的经营,也不是单纯外包生产,对于产业链上游原材料进行良好的产品质量控制,对于下游的产品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才是最好的办法。
  树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农产品发展最大的瓶颈。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通过互联网创造透明的供应链体系,是最直接的方法。
  从食品领域延伸出来的可追溯系统,目的是解决食品安全和食品信誉问题。通过一个二维码,消费者就可以在手机扫描后看到这个产品的追溯信息,哪里耕种、何时采摘、谁来采摘、包装日期等一应俱全。而这些都需要互联网、物联网、网络视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
  最终,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全程追溯,再加上质检等权威机构的合作,就可以多方协同创造出真正的透明供应链。
  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升级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明显,又很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的小户经营体制难以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农产品经常发生“卖难”现象和“多收三五斗”式的丰收悖论。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可以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地域原因而滞销。农产品电商2012年开始暴发,当年底达到近200亿元,预计2014年要超过1000亿元。2013年11月25日,海南省农业厅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打造的“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正式上线,仅椰子饭一项,3天销掉了以往线下全岛一年总销量的63%,电子商务渠道的清货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电子商务平台因为可以让生产者的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省去了中间的经销渠道,也使得产品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因为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就要产生一定的成本。原来农产品一般都是三级到四级的经销商体系,现在可以直接一级批发商到零售商,减少了流通环节,企业的利润就来了。”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说:“现在企业能做大的,都是流通环节减少的。”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渠道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销售的关系,运用大数据分析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零库存,如乐视的生态农业就是采取了这种C2B思路。
  提高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但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并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从2000年初,央行和银监会开始逐步进行金融机构的创新,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展开了包括村级互助基金、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方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但是,受到地域、资源、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制约,这种由监管层主导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并没有很好地改善农村金融问题,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
  具体来说,未来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小额信贷。农村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养殖、餐饮、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者,因此信贷额度小,资金分散,相对于大额信贷而言借款人的资金安全更加有保障。
  更吸引人的,是农村城镇化小微金融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现在4亿人的一二线城市,就已经有100多家银行了,那么随着城镇化的进行,当6亿多农民变成市民时,将会有多少家新晋银行呢?
  贷帮是全国最大的农村P2P贷款公司,出借人通过贷帮的互联网平台出借资金,但贷款业务却是线下进行的。贷帮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展开布局,设立办事处,在当地招募信贷员去对贷款人进行摸底,每次借款,贷帮都有信贷员上门去审核借款人资质,确保其信息可靠,使得借款人的风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贷帮还规定:贷款者所在地距离贷帮当地办事处不能超过半小时车程。
  贷帮的商业模式是通过互联网聚集借款人以及投资人,再通过自己的风控体系筛选有能力的借款人以及投资人,使其对接交易的O2O模式。
  其二,农业保险(放心保)。农业自古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因此农业生产和发展始终伴随着自然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双重压力。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资金投入的扩大,农民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农业保险就成为了农业发展所必须的金融产品。从2007年到2012年,我国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85%。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农业保险市场之一。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保险赔付率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较低,导致农业保险险种较少。目前,种植业险种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三大作物。
  2013年,重庆市荣昌县在母猪、生猪、奶牛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还在水稻、高粱、黑花生、仔猪等特色优势产业中探索开展保险试点。但农业保险不可能只靠政策保险,商业保险也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国家对农业保险的补贴从不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