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科技事业的迅猛发展,这让我为我是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记得很久以前,手机的用途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电话,可是前几年,手机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外观漂亮多了,而且用途也多了,可以用手机拍照、开会、上网、发短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这让我们的生活更为方便,也让我更加领会到了科技的力量,不过,我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对“科技”二字的内容还知之有限,我无法用一些很深奥的理论来阐述科技的玄奇,也无法对各位走上工作岗位的长辈们承诺我所能实现的科技蓝图。但我愿意用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畅想科技与未来。 从基因工程“让人活到一千岁”的梦想,到纳米技术“包你穿衣不用洗”的诺言;从人工智能“送你一只可爱机器狗”的温馨,到转基因技术“让老鼠长出人耳朵”的奇观。不断有新的科技在诞生,每一个新科技的发现都会让人们欣喜若狂,因为,这些新科技正在逐步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就近期而言,中国首先完成了非典病毒全基因组测序,非典现在是全球公认的危害性最大的疾病,可是为什么别的国家不能首先完成,而我们国家就偏偏完成了呢?很简单,这说明了我们国家不比别人落后,不比别人差,回头看看我们祖国的过去,从曾经一个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的国家到现在的拥有领先的科技水平的大国,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多少的风风雨雨,多少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的祖国还是挺过来了,因为我们的祖国坚信——科技不仅改变命运,还可改变未来。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普遍感觉是竞争意识强了,学习劲头足了。科普知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爱因斯坦、霍金、比尔·盖茨是我们心目中的明星,计算机科学、现代物理和化学动态更是无时不牵动着我们。我们已经明白科技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科技的普遍性。 虽然科技创造新生活的前景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但是归根结底是要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实现的。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担子的确不轻,新的机遇总是伴着风险与挑战,但是,我们不会轻易地说放弃,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向前辈们发誓:决不辜负前辈们对我们的希望。 回望文明的历程,是科技之光扫荡了人类历史上蒙昧的黑暗,是科学之火点燃了人类心灵中的熊熊的希望;科技支撑了文明,科技创造着未来,而未来在我们手中。让我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们的创造力将我们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高新技术产业的价值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提供这样一个数据:根据经济部门研究的 结论,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人均年产值只有几千元;传统的工业生产,人均年产值可以达到 几万元;只有高新技术产业,人均年产值才能高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 ? 人才与“第一生产力” 人才专家王通讯说:“科技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 资源中的重要资源。国际上的科技和经济的竞争,说一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活的载体是人才,第一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 ? 机密情报公开 电脑窃贼破译了英国电讯公司的数据库密码系统,窃取了英情报机构 存放在该公司数据库的大量机密情报,包括英国秘密军事防御设施的地址和电话号码、英情 报机构反间谍人员名单、皇室和内阁成员的机密电话号码和设在英格兰北部的美国一家通讯 中心的详情等。这个窃贼把获取的情报通过国际上最大的计算机数据网向全球数百万联网用 户传送。这引起英情报机构的极大恐慌,这也是英国近年来利用高科技犯罪最严重的泄密事 件。 ? 我国航天科技 《信息日报》消息,我国航天技术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 行列。一是卫星回收技术,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这一技术;二是一箭多星 技术;三是卫星测空技术;四是高以低温燃料火箭技术;五是地球静止卫星发射技术。 ? 北京重奖科学少年 ?新学期伊始,10名具有杰出科学才能的中学生被授予“北京( 雷达)科学天才少年奖”,其中一等奖奖金1万元。此奖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 ,唤起社会各界对科技教育的重视。 ? “两弹之父”钱学森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毅然回到了新生的 社会主义祖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曾说:“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 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钱学森回国后,立即和邓稼先等人投身于核 武器的研究,60年代中国的“两弹”爆炸和后来空间技术的发展,是他们心血的结晶。 ? 上海重现登月奇迹 1969年7月21日2点56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5年后,人类登 月的奇迹首次以实物形式出现在上海。上海体育馆举办了“太空时代”展览会,吸引了5万 观众观看了月球车、登月舱、月球岩石、月球探测器等。曾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美国宇航 员尤金·舍南特应邀来上海。 ? 人类的火星生存 现在全球人口57亿,到2800年,每人平均陆地仅40平方厘米,拥挤 程度如人在上班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人类计划将火星改造成能生存的第二故乡,计划如下 :2030年——2080年,为火星加温;2115年,空中出现蓝色的云彩;2130年,平均气温达摄 氏零度,火星上长出树木,大约有25万人生活;2150年,火星解冻,各种小动物可在户外自 由呼吸;2170年,改造火星计划完成,实现人类在火星生存的幻想 球上至今最成功的一种动物要算是恐龙了。恐龙雄踞地球有1亿年之久,种类繁多,水里、空中和陆地都有它们的踪迹。恐龙在中生代极之繁盛(中生代,即距今1亿8100万年至距今6300万年的一个地质年代),而恐龙在中生代末期时绝种,从地球表面消失。差不多同一时期,地球上所知动植物种类,也有一半灭绝。这样数量庞大的生物灭绝,发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自然引发 起各种不同的猜想和假设。有人认为,恐龙绝种可能是因为它们已过度发达,身躯体积和神经系统不相称,使它们反应迟钝、觅食困难,更要面对当时出现的较小、较灵活的哺乳类动物。有人认为,当时部分恐龙所依靠维生的植物,进化成开花植物,恐龙适应不了,终致饿死。这个物种大量灭绝的时期,正好是中生代的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和新第三纪(tertiary period)之间,所以又称c-t灭绝现象(c-t extinction)。无巧不成书,在这个远古的年代,地球的岩层里,夹上了一层不薄的红棕色黏土。地质学家在世界多个地方,例如意大利、法国、突尼斯、丹麦和新西兰,都能找到这种夹在白垩纪和第三纪的岩层之间、质地较细的黏土,而从这层黏土的厚度,估计这层黏土沉积而成的时间并不长,只在以百年计的时间内便形成了。美国一位物理学家艾弗里斯(l.alvarez)和他的地质学家儿子,假设这层黏土的来源,并非地球物质沉积而成,而是当时连续不断落到地球表面的一些微陨尘。假如他们的假设成立,这层红黏土里铱(iridium)的含量,应比地球其他岩石要多。分析结果证实,这层黏土里铱的含量,比其他地质的岩石,高出30~160倍等。这项结果支持了艾弗里斯的假设,即这层沉积物来自太空而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