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泡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5岁以下儿童为主。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治疗原则主要对症处理为主。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复查进行检测,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复。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一般不需对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托幼等单位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的。
安徽的肠道病毒肠道EV71感染暴发,手足口病的患儿激增1500多。真的令人心痛。这是去年时曾做的一篇短文,再次发上来,给广大的家长们一个参考吧。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由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比较严重,而由科萨奇病毒引起的相对轻微。初期的表现类似感冒,发热可能持续4至5天。手、脚有时臀部,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疱。宝宝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至10日内消退。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症一般是在孩子之间互相传染。患者在得病第1周最易传染他人,而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曾患手足口病的小孩,有可能再次患病。大多数是通过受患者的粪便污染的食物而传播,而接触患者破溃的水疱也可染病。 预防是避免染病的首要方法: 1、饭前、便后,以及处理尿片或其他被粪便玷污的物品后应洗净双手。 2、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打喷嚏或咳嗽时要掩口鼻,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4、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应常常彻底清洗。 5、病童应留在家中,直至发热及红疹消退才回校上课。 6、尽量少到人多的地方 宝宝患病,父母要悉心照顾: 1.患儿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多的地方,防止继发感染。 3.患儿多饮温开水。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 4.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每次餐后都要用温水漱口。 5.保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着宽大、柔软。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 7.由于引起手足口病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故家长应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哭闹或嗜睡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