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大同曾是北魏京华,北中国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
历史上的大同,不仅人烟稠密,市井繁华,而且经济也相当发达。几朝都城的设立,令大同荟萃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扩展资料
历史上的大同盛产银矿,而且手工业水平也很高。铸铜、制铜、首饰等手工艺品繁盛,不但能够制造寻常铜器,而且能制造工艺水准相当高的响铜和铜乐,畅销于内蒙及西北各地。繁荣的商业令当时的大同很快成为一座繁华竞逐的贸易城。来自西域、中亚细亚及东北地区契丹、高丽等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往来不绝。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即大同。
947年耶律德光建立大辽国。1044年辽兴宗升云州为西京,并设西京道大同府作为辽的陪都,从此称为大同至今。辽保大二年(1122)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
大同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山西北部、大同盆地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北接中国对蒙古国最大口岸二连浩特市。
扩展资料:
地貌特征
大同处于华北地台的山西台背斜与阴山隆起的交接部位。北为北口隆地,西南为大同──静乐凹陷,东南为桑干河新断陷。
该区域在多期的地壳构造变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构造形迹,尤其以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最为明显,新构造运动相当发育、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东部为著名的世界地质奇观大同火山群,与云南腾冲构成南北两大火山群。
在地貌构成上,大同的山地面积为27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3.4%;丘陵面积为117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6.6%;平川面积为626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30%。
其中,山地、丘陵主要集中于西、北及东北部地区,而平川区位于东南部。这就构成了大同市西北高、东南低,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主要特征。
两晋
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今代州西10公里),属县有:广武、崞、汪陶、平城(今代县东)、俊人、繁峙、原平、马邑。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此为大同建都之始,后历经北魏代京,辽,金,元西京,大同共426年建都史。
平城
即今山西大同市。秦置县,治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古城。西汉初高祖亲率大军迎击入侵匈奴,被围于城东白登山。东汉末年移治今代县东。北魏前期建都于此。唐置云中县。辽析云中县置大同县。辽、金两代为陪都,称西京。元、明、清三代为大同路、府治。1949年由大同县析置大同市。
永嘉四年(310)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定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为北都,修秦汉故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此为大同建都之始,后历经北魏代京,辽,金,元西京,大同共426年建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