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的一些人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呼啸山庄》部分地继承了描写恐怖瀑力和神怪的哥特小说的传统,然而它却远远地超出了哥特小说,它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很大的不同。当人们认识到它的所有价值的时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了。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希思克厉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更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希思克厉夫,这个叛逆的孤儿闯入呼啸山庄以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他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当然,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两颊灰黄,一半被黑胡子遮住;两道眉毛低压,两眼深陷而且颇为特别。”伊莎贝拉被他吸引住了,但是婚后她看到的希思克厉夫跟她想像中的不一样。后来,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她把他叫做“怪物’,耐莉反驳道:“嘘,别说了!他是个人啊..…你要宽容一点,比他坏的人还有呢户后来在希思克厉夫临死之前,耐莉却有许多沉思:他是个食尸鬼,还是个吸血鬼?我心里暗想..…后来我又回想起,他从小就由我照看,我看着他长大成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现在竟被他吓成这样,多么荒诞可笑啊!”
呼啸山庄对希思克厉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受到了更为有力的回应,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他认为,艾德嘉·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艾德嘉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以及凯瑟琳对艾德嘉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他同样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
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思克厉夫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凯瑟琳爱他,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就像凯瑟琳告诉耐莉的那样:“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
当希思克厉夫把艾德嘉称为“羊羔”,“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力量决定价值。他在心底里鄙视艾德嘉,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艾德嘉。但当他三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艾德嘉、辛德雷复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同时使他的敌人堕落。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辛德雷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嚷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
希思克厉夫为哈里顿的堕落而沾沾自喜,后来他告诉耐莉:“跟他那邪恶的父亲比起来,我把他捏得更紧,压得更低,因为他为自己的粗俗而骄傲。我教会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东西,以为那是愚蠢不中用的。”哈里顿身上其实隐含着一种价值观:疯狂的野性,而这也正是希思克厉夫的天性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思克厉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射。根据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小林顿将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哈里顿成为另一个辛德雷,而凯茜成为另一个凯瑟琳。林顿将同凯茜结婚,而哈里顿将像希思克厉夫当年那样堕落。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希思克厉夫这时已变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恶魔。然而,这一切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的懦弱和不知所措。林顿并没有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他的计划落空了。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全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都没有了户
但是,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
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少地狱恶棍”少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思克厉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像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在于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希思克厉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本来善良的希思克厉夫被侮辱折磨之后,明白了人生的残酷和社会的无情,变成了恶魔。他的双重性格的形成完全是当时社会摧残的结果。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惟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的一些人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小说充满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
《呼啸山庄》部分地继承了描写恐怖瀑力和神怪的哥特小说的传统,然而它却远远地超出了哥特小说,它和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小说也有很大的不同。当人们认识到它的所有价值的时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了。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特别是小说主人公希思克厉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更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希思克厉夫,这个叛逆的孤儿闯入呼啸山庄以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他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当然,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两颊灰黄,一半被黑胡子遮住;两道眉毛低压,两眼深陷而且颇为特别。”伊莎贝拉被他吸引住了,但是婚后她看到的希思克厉夫跟她想像中的不一样。后来,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她把他叫做“怪物’,耐莉反驳道:“嘘,别说了!他是个人啊..…你要宽容一点,比他坏的人还有呢户后来在希思克厉夫临死之前,耐莉却有许多沉思:他是个食尸鬼,还是个吸血鬼?我心里暗想..…后来我又回想起,他从小就由我照看,我看着他长大成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现在竟被他吓成这样,多么荒诞可笑啊!”
呼啸山庄对希思克厉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受到了更为有力的回应,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他认为,艾德嘉·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艾德嘉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以及凯瑟琳对艾德嘉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他同样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
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思克厉夫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凯瑟琳爱他,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就像凯瑟琳告诉耐莉的那样:“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
当希思克厉夫把艾德嘉称为“羊羔”,“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力量决定价值。他在心底里鄙视艾德嘉,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艾德嘉。但当他三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艾德嘉、辛德雷复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同时使他的敌人堕落。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辛德雷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嚷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
希思克厉夫为哈里顿的堕落而沾沾自喜,后来他告诉耐莉:“跟他那邪恶的父亲比起来,我把他捏得更紧,压得更低,因为他为自己的粗俗而骄傲。我教会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东西,以为那是愚蠢不中用的。”哈里顿身上其实隐含着一种价值观:疯狂的野性,而这也正是希思克厉夫的天性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思克厉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射。根据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小林顿将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哈里顿成为另一个辛德雷,而凯茜成为另一个凯瑟琳。林顿将同凯茜结婚,而哈里顿将像希思克厉夫当年那样堕落。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希思克厉夫这时已变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恶魔。然而,这一切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的懦弱和不知所措。林顿并没有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他的计划落空了。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全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都没有了户
但是,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
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少地狱恶棍”少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思克厉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尽管艾米莉·勃朗特从未投身于任何运动,但当时整个时代的动荡情绪和反抗精神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像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了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
西次可力夫与林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