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彩陶的问题`

关于人形陶罐、小口尖底瓶、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
2025-02-02 04:42: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彩陶舞蹈纹盆
制造年代: 新石器时代
材料: 细泥红陶
规格: 口径29厘米,高14厘米,底径10厘米
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介绍
1973年青海省大通上孙家马家窑文化墓葬中出土。此盆属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内壁用黑彩绘有舞蹈人纹,共为三组,每组五人。人人手拉手,跨步为舞,头带头饰,每组成为一个独立的舞蹈场面。画面中,人物突出,神态逼真,饱含着欢乐的气氛和纯真的情趣。

这幅原始的舞蹈图许多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众说纷纭,有人说是狩猎舞;有人说是在跳图腾舞;有人说是礼仪舞;也有人说是在跳祈求丰产的仪式。

它的另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当盆中注入清水,随着水的荡漾,人就像在这种佳境中起舞,视觉上充满动感。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 憧憬着什么 或是想说点什么 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人面鱼纹彩陶盆"的资料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杰作———人面鱼纹彩陶盆回到故乡了,这是人面鱼纹盆阔别西安50年后首次归宁省亲公开亮相。昨日,半坡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负责人在我市向公众宣布了这一消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人面鱼纹盆从国家博物馆调出,将于6月9日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举行一个回乡展与家乡人见面。
孤品文物是西安的骄傲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形,在半坡遗址出土的诸多彩陶中,最独特的就属绘有人面鱼纹纹饰的彩陶。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奇特的人鱼合体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 此盆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半坡村出土。当时,发掘共发现7件绘有人面纹的陶器,有两件较为完整(其他5件为器物残片),其中一件就是人面鱼纹盆。当时的发现令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负责发掘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把包括此盆在内的部分文物标本带回北京,此后人面鱼纹盆就藏于国家博物馆。彩陶在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数量都很少,保存完整的器物更显得弥足珍贵。目前国内发现人面纹的10件完整器物中,这件文物堪称孤品,也是一级文物。自打它出土后,西安人就没见过它的真面目。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感受,使人产生对悠久历史之谜的探究渴望。半坡博物馆宣称,他们将组织专家对围绕人面鱼纹盆所引起的种种谜团进行破解,人们期待着谜底的早日揭开。

由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在每个学习单元之后设计了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全书共有四节这样的“学习与探究课”。其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相关的学习与探究课为“破解彩陶之谜”。这节课开始即以设问的方式出现,提出了三个相关的问题:“你注意过已学课文中的彩陶图片吗?你想了解彩陶的奇妙之处吗?彩陶图片反映了远古居民什么样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情况呢?”课文给出了四幅新石器时代陶器图,即陕西黄陵出土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半坡类型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各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彩陶的造型和图案,想象并描述彩陶的用处,并由此想象和描述先民的生活情景,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关于尖底瓶,该教材的提示语为:“观察小口尖底瓶。想一想:这只汲水用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种样子?如果你用这个瓶子去河里汲水,会出现什么奇妙的现象?为什么?”(该书19页)。这节课的“活动目标”是:1、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图片直观地感受历史;2、在探究彩陶之谜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3、学习和运用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登陆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世纪课程网”还可获知如下信息:2001年4月28日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第一次送审就被评为一类一等,并有许多内容获得国家教委领导的一致好评,引起学术界、教育界、社会各界极大关注”,也是“同类教材中使用范围最大的一套教科书”。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不少有关“破解彩陶之谜”或尖底瓶的教案、教学探讨文章或心得、体会;关于尖底瓶,老师则着力引导学生注意和理解其特别的汲水功能、在汲水时会出现的“奇妙的现象”(即尖底瓶入水时会自动倾倒汲水,水满则陶瓶自动扶正,通过穿系陶瓶双耳的绳子提起陶瓶,完成取水任务)。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没有涉及尖底瓶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上亦有相关内容。其“学科教育·历史与社会”版块上有半坡类型尖底瓶实物图,注明其用途为“汲水工具”,文字介绍为:“高46.2厘米,在其腹部两侧的环耳处系绳,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因瓶腹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于水中,注满水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瓶口就朝上直立起来”;其“中华文化·中国文物”版块上有一幅马家窑文化的喇叭口尖底瓶实物图,文字介绍为:“这支尖底瓶是用来打水用的,实用而美观。”

回答2:

人形陶罐
  人形陶罐在陕西黄陵出土,用红陶制作而成。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小女孩)面目清秀可爱,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眼神游离,想像她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 或是想说点什么 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更有可能是用来盛食物的器皿,这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日趋成熟.
人形陶罐高33厘米,上半身是孩童形象,背后有孔(较大),下半部较大,不易倒。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典型水器,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泥质红陶,杯形小口,细颈,深腹,尖底,腹偏下部置环形器耳一对,腹中上部拍印斜向绳纹。用作汲水,因为其底尖,容易入水,入水后又由于浮力和重心关系自动横起灌水,同时,由于口小,搬运时水又不容易溢出,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小口尖底瓶成为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器类之一。

小口尖底瓶与1958年在陕西宝鸡市出土,高46.2厘米。

汲水器。多为泥质陶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典型器物之一。小口、细颈、溜肩、长圆腹、尖底,有的上腹部带双耳,器表多拍印纹饰。但因文化类型不同,所出器物亦略有差异。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中取水。它是利用重心来调节平衡的器物,空的时候倾斜,装水不多不少时直立,水装多了就翻倒,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其工作原理是:汲水时,将绳子穿过瓶子的双耳,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汲满水时,瓶口向上并保持平衡。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半坡居民科学知识的萌芽。尖底瓶综合利用重力与重心,也体现了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物体的力学原理和平衡原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尖底瓶是利用水葫芦的原理,中间大,两端小。肩部有两耳系绳,便于携带,又减省了汲水时人们直接接触水面的过程。尖底瓶悬至水面后,倾倒,小口开始进水,等腹部灌满水时又成垂直状。而小口既可以保持水质洁净,又不易倾倒。而尖底部分又是到水时,手握用力的地方。比较其它容器的使用,尖底瓶有十分流畅的造型外观,以及非常方便的适应性。

尖底瓶的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鼓腹、尖底,但各文化遗址出土的器形略有差异。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尖底瓶,其结构为红陶质地,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对称的双耳,用来穿绳。可汲水,也可用于闲置时系绳挂在高处,可用于肩部和颈部的携带,以减轻双手的负荷。它烧结程度好,质地结实。瓶口不仅有小直口还有方形、圆形和月芽形,中心原理在此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细颈的设计,便于手握和肩膀背,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地的路上水不易漫出,能有效保持水量。尖底可以很容易的插入泥土,实用性表现十分突出。有的尖底瓶带有纹理,它不仅具有适用性而且还具备美学特征。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
  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用途:水器
 所处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出土时间:1973年
出土地点: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

舞蹈纹彩陶盆是在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系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珍宝。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名叫上孙家寨的小村庄。这个村子位于桥头镇以南,海拔2300米。1973年的一天,为修建储物仓库,在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马上报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把陶器碎片清理妥当送往北京,经过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16.5厘米
口径:39.8厘米
用途:葬具
所处时期:新石器时代前期仰韶文化
出土时间;1955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半坡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形成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发现数量多、分布地域广,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母系氏族逐渐繁荣,出现了规模很大的聚落。新石器时代又可以称为是石器和陶器时代。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在造型美术方面遗留下来的主要创作,也是人类在向大自然斗争中获得的一项跨时代的创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里不断出土的陶器等工艺品,展现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和艺术创造才能。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各地,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它们的年代是(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所制陶器比较原始,器物种类少,器形简单,火温较低,多数是红陶,基本没有纹样装饰。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期陶器的表面有漂亮的彩绘,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泥质红陶烧成,盆内壁画人面纹和鱼纹各两个,相间排列,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反映了半坡类型彩陶常以鱼纹装饰陶器的特点。

人面鱼纹彩陶盆通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面为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纹面习俗。人物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配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此盆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人与鱼题材,可能与古代半坡人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这种鱼纹装饰正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也象征着人们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望。人头上奇特的装饰,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时的化妆形象。而稍作变形的鱼纹很可能代表了"鱼神"的形象,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的崇拜主题。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