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辩论会

2024-11-28 09:54:1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一是读者。凡人读书必找一位同调的先贤,一位气质与你相近的作家,作为老师。

谁是气质与你相近的先贤,只有你知道,也无需人家指导,更无人能勉强,你找到这样一位作家,自会一见如故,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夜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复读,读复叫,便是此理。这与“一见倾心”之性爱同一道理。你遇到这样作家,自会恨相见太晚。一人必有一人中意的作家,各人自己去找去,找到了文学上的爱人。

读书若无爱情,如强迫婚姻,终究无效。他自会有魔力吸引你,而你也乐自为所吸,甚至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与相似,这样浸润其中,自然获益不少,将来年事渐长,厌此情人,再找别的情人,到了经过两三个情人,或是四五个情人,大概你自己也已受了熏陶不浅,思想已经成熟,自己也就成了一位作家。若找不到情人,东览西阅,所读的未必能沁入魂灵深处,便是逢场做戏,逢场做戏,不会有心得,学问不会有成就。

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胆识二字拆不开,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人心之不同如其面,要脚踏实地,不可舍己耘人。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各人要凭良知,读其所好,然后所谓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摘自《大师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危险》)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作家、学者。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9年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曾因反对军阀专制,被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职,1927年在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半年后到上海,决心以写作为职业。1935年用英语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畅销。1936年到美国定居,以著作为生,主要用英语写作。1966年回台湾定居。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精其选 解其言

知其意 明其理

●冯友兰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一精其选,二解其言,三知其意,四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浩如烟海,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做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摘自《大师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危险》)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读书要精、要博

●胡适

读书有两个要素:第—:要精,第二要博。

现在先说什么叫“精”。

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我就拿它来说一说。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

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

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例如:(1)标点分段,是要动手的。(2)翻查字典及参考书,是要动手的。(3)做读书札记,是要动手的。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我也主张这个意思,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不可不博。

第二,为做一个有用的人计,不可不博。

第一,为预备参考资料计。

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譬如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

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摘自《大师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危险》)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

博闻与强记

●陈从周

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

我中学时所读的语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那些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子受用无穷。(摘自《大师的阅读经验:阅读的危险》)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绍兴,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散文家,且工诗词书画。历任圣约翰高级中学、圣约翰大学、苏州美专、之江大学教职,同济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事务所顾问等。主持设计、建造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上海豫园东部、云南昆明楠园等。
所以开卷是有益的。哈哈

回答2:

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内容
  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因为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开卷是未必有好处的,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本书的内容是全部正确的。 首先,我要说明一点.未必的意思是不一定,开卷未必有益就是说有的书对人有益,但有的书对人有害无比如说游戏书,如果你一但看上了瘾,不但会耽误自己的学习,还会影响自己休息的时间.如果你看的是一些不健康的书,会污染我们的思想,分散我们的精力,污染我们童稚的心灵"时间是无声的脚步,它不会因为我们有些事情需处理而稍停片刻.”关汉卿说得多好啊,时间多么宝贵.当我们用宝贵的时间去看一些对我们有害无益的书时,时间已不知不觉的走过. 尽管"开卷有益"是个成语,但我认为: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
  开卷是否有益,主要还是看谁看书,看什么书和年龄这些因素。
  如果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他吸收的总是不好的语言和思想。相反,是一个素质极好的人看书,他就会有选择性地看书,而且还会去粗取精,把好句好段和好的思想吸收了,不好的语言和思想就会被他排斥。要是两个心理完全不同的人同样都是看一本警匪书,心术不正的人看了,就会学着做案的手法,而素质极好的人看了,就会学着破案的思维。
  要说开卷一定有益那也未必
  这要看你开卷看什么书,开电脑干什么事了。
  你开卷读好书当然有益,而且是大大的有益;你打开电脑上网、收集资料、写作,当然有益。如果你看一些内容不好的书或玩电脑游戏,那肯定是无益的。
  多读一些有益的书,是能帮助我们写出好文章的。书,是人类的营养
  品,是人类知识的源泉,就像一个文明的国度如果失去了书的文化,那么着个曾经富丽繁华的国 度便会遭受到灭亡的威胁。所以说,人是决不能离开书籍的。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民却推翻了古人“开卷有益”的说法,因为他们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当然“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说法并不是说多读书无益,而是说多读那些不健康的书籍便会对身心造成影响,没有好处。当你越读地多那些不健康的书,你的中毒就会越来越深,从而导致
  你沦落,跌落万丈深渊,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那该是一个多么悲惨的命运啊!一个人的美好前途就在于他所选择的书籍的种类,如果他所选择的是有益的书籍,那么他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之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

回答3:

不怕不知道,不怕全知道,就怕知道一点.事物是有两面性的,看书的确可以让人吸收知识,但是有的时候很可能由于书中所描述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导致读者对某些事物产生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书中的事情很少有客观的叙述的,很多的都是在刻意或无意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在里面,致使读者受其影响,不能很好的了解其中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