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话的来历

2024-12-29 22:19:2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具体的请看这里:
http://yoko920.spaces.live.com/blog/cns!d3de4f868ae96296!363.entry

在南通的范围内,历史上曾有名叫扶海洲、胡逗洲、南布洲、东洲、布洲等大大小小的沙洲。这些沙洲从西北向东南渐次并接,与大陆相连,便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
近2000年内,有三次大的并接。第一次约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之际,扶海洲等沙洲与大陆涨接为今如东县境;第二次在唐末到五代初,胡逗洲与其西北的陆地连接,为今南通市市区和通州市西部;第三次约在北宋初,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接,位置在今启东市东部,后又大部份坍没;第四次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江口海域中的惠安沙、连升沙等沙洲形成,陆续与北岸并接,为今海门、启东两市的南半部分。今天的南通市市区原是胡逗洲。胡逗洲最早见于《梁书》关于“侯景之乱”的记载,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投降了南方梁朝,后来东魏与梁通好,梁欲以交出侯景为条件换回被东魏俘虏的将领,于是,梁太清二年(548),侯景起兵叛梁。侯景的叛军攻陷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向四周扩展势力。不久,梁朝将领王僧辩、陈霸先联合向侯景发起进攻,梁承圣元年(552)梁军收复建康,侯景兵败向东方逃窜,在沪渎(今上海西部)乘船准备向外海窜逃。座船离岸后,侯景蒙头睡觉,这时他的部下羊鹍命水手把船转向上游,驶向京口(今镇江)。船行到原形逗洲时侯景醒来,他发现航向不对,立即叫船靠岸。他找来岸上的人询问情况,岸上的人告诉他,有南兖州刺史兼北台太尉郭元建驻在广陵(今扬州),侯景想去投奔他,与部下发生了争执。羊鹍等人击杀了侯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六世纪中期,胡逗洲已得到开发,洲上的居民与西边的广陵信息相通。
唐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位于长江口北侧约有1600平方里左右的大沙洲,沙洲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流人”,他们多数从事盐业生产,因而洲上设有生产盐的亭场。北宋初乐史所著的《太平寰宇记》中有比较明确的记录。
胡逗洲形成后长江在这里分流,沙洲与大陆间有一宽阔的泓道。其北岸大致在西起如皋江安,东经白蒲到掘港的一线上,南岸大致在平潮经刘桥到石港一线。泓道直到唐末才渐渐淤塞,北宋初它成为一条东通大海的“小江”,还留有一些小湖,西有车马湖,东有高阳荡。
胡逗洲与大陆涨连后,便不再是沙洲了。然而原来沙洲上居民的语言比较独特,即南通话。这种方言流行的区域较小,大致在石港、刘桥一线向南,达南通市区,平潮向东至金沙一带的范围内。这种南通话和海门、启东一带的语言不同,也与如皋、如东一带的方言迥异,俨然一个“方言岛”。这种方言外地人几乎听不懂,那是由于胡逗洲与大陆长期相隔,来自四面八方的居住者各自的方言在沙洲上交混融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方言。

回答2:

南通话
南通话通行於江苏省南通市市区和附近的通州市部分地区。地处北方方言和吴语的交界地带,语音和词汇上都有着北方话和吴语的双重特色,对于它属于北方话还是吴语,有过不少争议。因为南通话中已经没有全浊声母,所以目前把南通话归入官话方言江淮次方言的通泰片。对于它的起源和形成,也有众多的说法。

语言特色

南通话保留了较多的吴语底层及有很多特色词汇。

南通话语音上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古全浊声母不分平仄一律读成送气清音。根据这一点把它排除在全浊声母保存完好的吴语之外。这一特点也和附近的泰州、如东、如皋、兴化、东台等地方言类似,所以把这一带方言划为江淮方言(江淮官话)的泰如片。但南通话不能和这些地方通话,南通话的划分仍然存在争议,通常主张将其划分至江淮方言泰如片,但是有人认为将其独立出来,不列入江淮方言。 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共7个。

回答3:

南通地区方言极其复杂。
西部、北部海安、如皋以及如东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
南通市区(及南通市的部分市郊)的方言南通话,也常被归入江淮官话泰如片,但和前者根本无法交流(故也有人认为应该单独成片)。
通州主要说另外两种吴语,通东话(启海人称 江北话)和金沙话,其中金沙话是通东话和江淮官话南通话的过渡方言,和其他二种吴语也很难交流。
东部启东海门的南部以及如东的部分东部沿海地区主要说属于吴语苏沪嘉小片的启海话(本地称 沙地话)。
启东海门的北部和通州一部分地区说通东话。通东话被归入吴语毗陵小片,是南通东部最初的方言的继承者。
南通话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还没有权威论述,通东话和启海话被认为是由不同时期的江南拓荒移民带来的。
在上述各种方言交汇的地区,一个人会三种以上方言,交流中使用对方方言母语的情形并不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