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问这个问题的人应该是南方人吧.因为冬至吃汤圆这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北方这天是要吃饺子的.
以为就要吃汤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我们民间有一句俗谚:冬至大似年,家家吃汤圆。
所以一到冬至,就可以看到市场里到处摆着芝麻汤圆、花生汤圆,咸的、甜的各色汤圆,家庭主妇也忙着磨米做汤圆,希望一家人都可以吃上汤圆,一家人好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在吃过汤圆之后,还在门上粘上一两粒汤圆。不知缘由的人看了,以为这户人家,有个调皮的孩子,黏黏好玩。其实这其中有一段少被人知的因由。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孝敬、不忘本。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由于地理环境和历法的不同,在不同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元旦的时间定位各不尽相同。现在,公历日益为世界各国所公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国际通行的公历,把每年1月1日作为“元旦”。
冬至的由来: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至吃汤圆的原因如下:
1、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2、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3、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调查的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吃汤圆有俩种说法,第一为了庆祝团圆,第二种吃了汤圆添岁,也就是大了一岁。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冬至吃汤圆,吃了汤圆长一岁,那个时候的我们特别盼望冬至,不仅因为过了冬至可以长大一岁,也因为过了冬至,过年的气氛会越来越浓,过年有压岁钱、穿新衣、放鞭炮……儿时的回忆总是那么美好,长大后对冬至的感觉似乎淡了一些,是怕又老了一岁还是人们的对过节的期待越来越少,这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一天天的走向衰老。
建议:如果吃汤圆和元宵,一定要相应减少主食的数量。一般来说,3个元宵所用的糯米粉相当于1两米饭所用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