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的一词多义

2025-02-02 18:10:3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若
1.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代词,这,这样,如此。《论语·宪问》)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4.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选择连词,或,或者。《汉书·高帝纪》)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辞
1.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拒绝)《肴之战》
2.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文词)《送东阳马生序》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辩解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4.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5.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6.不辞劳苦。(推托)

○之
1.辍耕之垄上。(往,到。动词。《陈涉世家》)
2.子犯请击之。(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秦军)。《烛之武退秦师》)
3.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的。《烛之武退秦师》)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烛之武退秦师》)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师说》)

○说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桃花源记》
3.神仙诡诞之说。(说法)《梅花岭记》
4.范增说项羽曰。(shuì劝说)《鸿门宴》
5.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境;边远的地方。《为学》)。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3.孔子鄙其小器(鄙视。《训俭示康》)。
4.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孔雀东南飞》)。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用作动词,把……当作边境。《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言语粗鄙。(粗俗)

○微
1.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屈原列传》)。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2.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3.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岳阳楼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假如不是。《烛之武退秦师》)
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卖油翁》)
7.人微言轻。(轻微)/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回答2: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