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地观察五蕴、六处是无常、苦、空、非我,这样如实地观察不仅能证初果,而且能究竟的觉悟解脱。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2024-12-23 00:14:5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佛法,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这一句话永远要记得!!!划起来。你们以为佛法很虚、很玄、很玄妙吗?我告诉你:印顺导师这一句话最如实:“佛法,只是即现实”,不离开我们现实的一切、当下的身心啊?‘如实知之’而已。怎么样‘如实知之’?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要从外太空回到人间来,从人间回到身心来,然后回到这里来干什么?‘如实知之’而巳。怎么样‘如实知之’?你了解自己吗?你认识自己吗?你认识这个生命的功能作用吗?从来不认识啊!今天会无明、会颠倒、会执著,就是从来不认识啊!回到这个现实的身心来,去了解它、认识它,把它的真相体会了解了,那个叫见法,那个叫悟道!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实相,你理解了,只是‘如实知之’而巳。
所以我们‘如实知之’以后,就不会被我们过去的自性见起了颠倒以为那个就是,了解了真相,破除了我执自性见、破除了无明,你就能了解生命的真相,如实的了解而巳。所以我们要了解它,要如实的去观察、要‘如实’的‘知之’、如实的显现、如实的超越,都用“如实”两个字,知道意思吧?不然我们用‘如实观照’干什么?不是玄想的、不是推论的、不是异见变化的、不是心灵起的幻相的,那些推想的、理论的,都不是?只是生命如实的展现,去如实的了解它的真相而巳。欸,在哪里起无明的、为什么会起无明、无明后起了实有感,这实有感叫自性见,自性见在里面产生了什么功能、什么作用;我们在这里贪瞋痴执著、我慢我执都来了、造业无边来了,这个在发现它的实相。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到哪里?到现实的生命中来‘如实知之’而巳啊,‘如实观照’就是要达到‘如实知之’,知道吗?——摘自《杂阿含经讲记》第149讲 ‘……回到这个现实的身心来,去了解它、认识它,把它的真相体会了解了,那个叫见法,那个叫悟道!’ 现实的身心是什么?就是五受蕴、六入处,怎么样去了解它,认识它呢?见它的真相呢?怎么样才算是见法、悟道呢?这就成了修行解脱之道人的一个迫切需要体会的愿望。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一下五蕴六处所展现的功能,发现缘起法的妙用,现见无常、无我、寂静涅磐的三法印,破除我们无量劫以来根深蒂固的我见。
经过佛法的闻薰我们知道,我们的身心就是五受蕴,也就是所谓的色受蕴、受受蕴、想受蕴、行受蕴、识受蕴。色蕴归属于物质方面,受、想、行、识蕴归属于精神方面,所以色蕴又称之为色法,受、想、行、识称之为心法(或名法),五蕴功能的开展具体需要落实在六入处,也就是需要六根触六尘缘生六识、才能俱生受、想、思(行),这样才能形成身心的运作过程。如果少了六根触六尘这个环节,五蕴的功能也不能够显现。
在六根中,意根是精神的源泉,依前五处发识,能见(觉知和了别)五尘,依意处生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
也就是说,在六根中意根是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如果意根出了问题,那就会出现植物人这样的状态,虽然有眼、耳、鼻、舌、身等诸根,但却没有任何功能可言。 还是让我们回到当下,回到一个健全的身心当下,来体验佛法所说的缘起法,弄明白什么是缘生缘灭吧!
为了明白起见,让我们一根一根的来认识和体会,先从眼根开始,我们通过闻法,知道眼根是净色根,肉眼看不到,要借助仪器才能见到。但是有关于眼睛的构造部分,稍微有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它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缘条件所组合的(缘生的),如角膜、虹膜、瞳孔、晶体状、视网膜、视神经等等,我们可以用佛法中的语言来形容说:眼睛是因缘所生法。那么一双健康的眼睛见色(外境)同样需要具备许多的因缘条件,因此,我们能看到外面的一切,也需要借助许多的因缘,那眼睛所见到的现象,也是因缘所生法。那么外在的一切也是由许多因缘条件所组成,那它们也统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通过学习佛法知道,凡是因缘聚合所生的现象(也就是法),必然随因缘的消散而灭,这是因果的必然性,可是我们好像没有体会,体会不到。好像中间隔着一层纸,还是看不明白。我们的五蕴身心它的功能在生活中到底是如何在运作的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模拟来理解和体会五蕴六处是如何相依相缘的开展功能,达到生命功能的展现,我们先从眼根触境开始:
当我们走在街上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行走在街上的时候,对两边的街景,人流,以及车水马龙不在意的时候,一切现象虽然在眼前显现,可是不会留有印象,这时候其实就是经中所说的二和合生识,这时候其实就是看只是看,并没有在意所经过的一切现象。如果此时您对身心当下是清楚的,在觉知中,那么这时的您就在如实观照中。因为您知道自己在走路,周边的现象(法的迁流变化)也知道,也会避让车辆和行人,只是活在当下而已,虽然有很多的现象,但不会在心里留下什么印象。
但是,这时有一个醒目的现象(或是广告)映入眼帘,而您又对此引起注意时,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你的眼睛注意到外在的现象,这是根尘触,触缘生受、想、行,你就会去辨识(取像,就是想蕴的开展),行(身、口、意的进一步开展)。或者进前看看清楚,或者认读广告内容,或者打算离开,……。这是一种。
你走在街上,在人流中突然有一张熟悉的脸进入你的眼帘,你的心瞬间一动,根尘触,受想行接踵而至,你的想蕴瞬间完成取像辨认过程,行蕴瞬间完成以下的过程:
1、打招呼,并进前说话。2、不想打招呼,故意把头别开,或以其它方式躲避,然后进入想蕴的开展……。你准备吃早餐,当见到今天的早餐比较丰盛(眼睛与外境发生根尘触),在触受的当下想蕴与行蕴还有色蕴就瞬间开展(对所有的早点进行扫描,然后迅速确定所选的餐点,并着手打点,在打点早餐的过程中,还是由根尘触,受想行——六根协调来完成)。
我们再通过一个例子加深对眼根触对外境缘生受、想、行这些功能开展的认识、理解和体会,跟踪眼根触对外境俱生受、想、行的过程。
我们经常会碰到聋哑人,两个聋哑人相互在交流,他们由于不能说话,所以只能靠打手势(手语或称哑语)来进行交流。为了明白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用心看着对方的手势,这是什么?眼根触对外境,是不是?根尘触,受、想、行就开展了,根据对方的手势,心里就对手语进行辨识(取像,因为在此以前接受过手语训练,存有记忆),瞬间完成(审虑、决定、发动)行(用手语向对方表述自己的心意)。双方你来我往手势不断,各自的心情也随着交流的过程而起伏,从这里不难体会眼根触对外境缘生受、想、行的生灭变化,这就是五蕴、六处功能作用开展的具体显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眼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走路过程中,我们要依赖眼睛看清眼前的一切,辨认方向,才能完成当下的行为,这都离不开眼根与外境的触对,缘生受、想、行过程。遇到危险时的避让,离不开眼根与外境的触对作用;上超市购物,离不开眼根与外境的触对作用;看电视、做饭、洗衣服、……,日常生活的一切都离不开眼根与外境的触对,只要有根尘触,就必然缘生受、想、行。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耳根的功能,以及它与外境触对缘生受、想、行过程的开展。 同样在街上走,在各种嘈杂的声音中,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这时候体验开始了,随着声音传进耳根,就在耳根与声尘触对的当下,俱生受、想、行,触受的当下想蕴瞬间完成了取像(在听到声音的当下就辨认:这个声音是……谁在叫我),行蕴瞬间(审虑、决定、发动)作出反应,就在一瞬间停止了脚步,把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同时眼根已经在注意找目标,这一过程就是:根尘触,受、想、行五蕴功能的开展。接下来就是眼睛看到了目标,‘噢,原来是XXX啊!’又是一轮根尘触,受、想、行的开展(身、口、意不断地交替进行),一直到两人分手,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面部表情,每一个念头,都在根尘触,受、想、行中完成,就这样相续不断地缘生缘灭、缘生缘灭……,轮回着,延续着,而这就是生命开展的真相。
电话铃响了,耳根触声尘,受、想、行马上开展,在眼根、意根的协调下,身根(起身或转身)开步走向电话机,拿起话机对上耳朵,‘喂!是谁?噢!是你呀!声音不太清楚,都听不出是谁了’每一个动作(包括每一句话)的开展都离不开根尘触,受、想、行。 再举一例让我们深刻体会身根与受、想、行功能的开展:
我们都知道盲人看不到一切,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来开展身心五蕴的功能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都见过盲人,他们的眼根不能起用了,那他们是如何在生活中发挥根尘触,缘生受、想、行的呢?我们见到盲人走路,是靠手里面一根细细的棍子在前面探索,他就是靠这根细细的棍子(手臂的延长部分)敲敲点点,替代眼根,用身根(手)来触对外境,然后通过探索到的信息‘受’(前面路面的平整度或者高低不平)瞬间完成想(取像),行(怎么走)的。
盲人还可以依靠手(身根)的觉知力来触摸人民币,能准确的分别出币值的大小,令人咂舌;盲人能用手(身根)触摸盲文来读书,学习文化,或做大会发言;盲人还可以通过耳根来识别音符,演奏乐器,盲人实在是太伟大了!但这一切都是根尘触,受、想、行的开展而已。
在说说舌根功能与受、想、行是如何协调开展的,当我们在品味食物时,由于舌根具有灵敏的触觉,所以一旦接触到食物,就直觉到食物的味道,不需要通过思维、想象和语言表达来描述。而且味道也不会一直停留在舌根上,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品味各种食物的可能性。 在舌根接触到味道的当下,受、想、行就瞬间完成了它们的功能,如想蕴就会对味道取像辨识(甜、酸、苦、辣、涩……),行蕴就会作出继续品尝或不再品尝的决定。
所以说,吃饭或品味食物时是最佳的观察机会,因为这时六根都在触对六尘,眼对色,耳闻声(龃嚼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境,意对法(边吃边品,就是与法尘的对比)统统具足,观缘起(当下的因缘所显现的现象),无常(不住),无我(无自性),空(法性空寂),观生灭(当下六识的缘生缘灭),体悟不生不灭(只是现象的缘生缘灭,找不到实体),体悟性空。
当舌根触到味道的当下,我们的舌根直接可以觉知,不需要通过大脑的想象,思维,推理或言语的描述,不需要这些,这就是实相,如实知之即是;当触缘灭时受觉知也灭,这就是无常不住,这就是真相,当如实知之。
当眼根触对外境时,眼前的现象(眼识)就是缘生法,它是由眼根(因),外境(缘)触对缘生的眼识(所生法),至所以现象好像不灭,那是我们的错觉,那是因为眼根与外境在相对中缘生的眼识在相续,不断地在生灭相续,用生命之能量支持着,所以看起来好像没有灭,只是我们的无明而已,就如同摄像机的镜头对着外景时,镜片上的影像不动(没有消失),那是因为摄像机的电能在支持着,一旦停电或关机,相续的影像就灭了一样的道理。
其他诸根也是如此,都是在根尘触缘生受、想、行,相互交替进行,因为识的行速(也就是生灭的速度)要比色法生灭的速度快十七倍,我们都知道光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光是色法,那么识的速度比光速还要快十七倍,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它的生生灭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慢慢地、不断地观察,就会发现心意识的流动是相当的快,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回到身心中,我们在运作意念,让它投射到身体各部位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得到它的速度之快。
现在说说鼻根的功能与受、想、行的开展:
只要空气中稍微有一点点变化,鼻根就会敏感的觉知,比如走进森林公园,鼻根就会觉知到清新的空气;一走进超市,鼻根马上就觉知到浑浊的空气;坐公交车,鼻根就会嗅到女人的香水味或男人的汗液味;用餐的时候,鼻根就会觉知到各种餐点散发出诱人的气味。每当鼻根与气味触对的当下,受、想、行瞬间就完成了功能的开展,对气味的辨识是取像(想蕴的开展),决定停留或离开是行蕴的开展。
再来说说意根的功能与作用的开展: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六根触六尘中,只要我们对某一件事物感兴趣,也就是注意的时候,意根的功能已经开展。这就是依前五根发识(取像),又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思(行)这就是意识的功能作用。还能知过去(回忆),未来(想象),假实(辨识,了别,分别)等。通过前五根识别五尘离不开意根的参与,了别内在的受、想、思离不开意根,回忆、构思、辨别离不开意根,因此导师说,意根是精神的源泉。
在十二支缘起中,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色支,意思是说我们的色身不能离开识而独存,反过来,识也不能离开色身而独存,它们是相依相缘的存在关系。因此,五蕴身心(含六处)它们本身的现象是因缘所生法,其功能的开展同样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佛法将它们称为名法与色法,也叫名色法。
那么,色身是缘起法,受、想、行、识(识蕴的展开就是六识)是缘起法,那我们见法要在哪里见?是不是要回到当下?就在根尘触的当下,去体会六识的缘生缘灭,受、想、行的缘生缘灭,从这里见法而悟道呢!我们的色身需要识的相依相缘才能展现生命,因此色身是依缘起法的规则现起的缘生法,我们身心活动缘生的受、想、思(心理功能)也是因缘所生法,色心二法都在体现缘起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因为是因缘条件的组合相,其实相不可得,故称为无自性,即是无我),寂静涅磐(缘起的当下体悟到现象的实体不可得,没有实在的生,没有实在的灭),体悟不生不灭的实相。
当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五蕴真的是我吗?回答是肯定的,无我!五蕴是常吗?不是的!五蕴是缘起法吗?是的!真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败坏法,不可取著,那时才算是破了身见,见到真相、实相,见法。这才放下了原本对身心的执著,有取识灭了,对五蕴身心放下了,对外在的人事物放下了,心清净了,自在了,顺向涅磐。
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睁开眼睛见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耳朵听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鼻子嗅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舌根尝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身体触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意根意识到的是什么?是法!我们的五蕴是法,我们的六根是法,我们的六识是法, 六触、六受、六想、六思统统是法!因为它们统统是缘起的,是缘生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因果的必然!这些我们能不能在生活中去发现、去观察、去体验、去确认?完全可以,每一个人都可以!
当我们看到了真相,见到了实相之后,我们接下来作什么呢?当我们知道了实相,这堆五蕴身心是因缘所生法,它每一个刹那在展现生命的迹象,那就是无常、苦、无我。那我们还会继续执著这个身体是我吗?还会继续为这个身心而打拼吗?还会让这个身心常住吗?不会了,我们会与正见相应,与法相应,我们就会在明觉中继续用功(修四正勤),那就是未生起的不善法不让它生起,已生起的不善法让它熄灭,未生起的善法让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让它增广。这是我们当下要做的功课,什么是不善法呢?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说,贪、嗔、痴是不善法,更进一步讲,起心动念是不善法,为什么?心不清净故。那么由此就知道什么是善法了,心清净,一念不生是善法,这个一念不生的念不是说入定中无念的念,而是没有攀援心,保持一颗无住的心,事来则应,事去不留的心。
回到当下就是修善法,只有在当下,我们才能达到与法相应、与明相应、与空相应。也只有回到当下,我们才能体会缘起,见到无常法则,体悟无我,证入涅磐。
放下不是放弃,而是理智地对待一切的人事物,并在生活中历缘对境,消磨习气,随缘度日,随机度人,自觉觉他,达到究竟圆满。
以上只是自己修学佛法的一点粗浅认识,仅作参考,当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

回答2:

无常、苦、空、非我,不是各个意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罢了。

如实的观察,我不知道你是指什么。至少单凭思维,那只是一个起步。而不是“证”。证,是要在行动中证。而不是凭空想象的“思”。这个观,既不是看,也不是思。

心经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观,行,照,就是修行正果的次第。

只是凭空的“观”,不“行”,也就不可能,照见五蕴皆空。在观→行→观→行,,,才可能照见五蕴皆空。

物理老师,交给你了一个定律。之后,你要用这个定律,做许多许多的习题,来不断证实,运用。从中领悟定律。直到真正掌握这个定律,彻底成为你的知识。这时你就会很轻松的利用这个定律解释相应的一切物理现象。

简单例举,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回答3:

这样观察是对的,但如果不走禅定渐次进阶的过程是不会证得究竟的解脱的。
岂不闻《楞严经》有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佛法的圆满次第是这样呆板的程序。
如果单指见性既是成佛,那只是初见法空,法身成就,只是证得空性而已;此时如果不能回心向大,只得小乘罗汉果位,并不圆满。

回答4:

你这问的不是问题啊。
抄一段话来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