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明:这是本人以前写的,题目是《愁容骑士——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杰作。这部小说写的是堂吉诃德的游侠史,他是西班牙偏僻村庄的一个穷乡绅,闲来无事,读骑士小说入迷,陷入了疯疯癫癫的状态。他为了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决心恢复骑士道,模仿古代骑士去周游天下。虽然作者在这本书的前言上就写明了他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反对行将没落的骑士小说,并且在《堂吉诃德》出版之后,曾经风靡一时的骑士小说也的确慢慢绝迹。但是我觉得《堂吉诃德》的意义却远不于此。
堂是一个对当时社会不满的人,他一再诅咒他的时代是“多灾多难的时世”是“可恶的时代”他说:“现在这个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他向往太古时期的“黄金时代”。鲁迅先生说:“堂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的错误的。”因为当时的西班牙确有不平存在“错误的在于他的打法”。他的行动,他的处境总是跟他的预定目的是相矛盾的。人们读《堂》之所以会笑,就在于笑他的行为和现实之间的荒唐性。读《堂》的时候我也会笑,但更多的是一种含泪的笑。我所欣赏的是他的那种自由无畏的精神。试想一下,一个瘦弱而单薄的身影,仗着一把破旧的长矛,只身与一架巨大的风车迎战,虽被风车打得遍体鳞伤但仍不改其初衷。我觉得这不是荒唐,而是一种象征。
堂坚信骑士道,如果谁要动摇他对骑士道的信仰,他就跟谁拼命。他的这种坚信近乎于宗教般的虔诚。他或许不相信上帝,但却相信自己,相信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一切不正常。可以战胜一切罪恶。单就他对自身信仰的这种近乎“痴迷”的坚信,不能不让人为之喝彩。信仰本身有时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自身信仰的坚持。站在某种观点上某些人的信仰或许显得很荒唐很可笑,但如果我们能用一种超越的眼光去看他,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对于信仰的虔诚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明智”却又有些“虚空”的人感到心颤。我们拥有理性却没有信仰,科学不能成为信仰,就像科学并不等于幸福一样。很久以来,人们以为科学可以带来一切,包括幸福。但后来的事实却证明,科学与幸福无关!如果我们用“幸福观”的角度再去评议堂,我甚至不知道到底谁才是应该被嘲笑的对象,是堂,还是我们?
为了推行骑士道,他不怕人们的议论和讥笑,他说:“名人不遭毁谤,那是绝无仅有的。”他更不怕侮辱与打击,尽管被人打掉了牙,打断恶劣肋骨,削掉半只耳朵,甚至被人锁在笼子里的时候,他也不以为苦反以为荣,他还安慰桑丘“干了我们这一行,这种灾难都是免不了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堂并不是一个疯狂到对痛苦没有感觉的人,常人能感到的痛苦他也不能例外,只是,他情愿为理想付出这一切。
堂在临终时说:“我从前是疯子,现在我的头脑灵清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说老实话,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种看似圆满的结局的,我宁可含着眼泪看着堂在他的战斗中粉身碎骨,也不愿看见他这种大彻大悟的所谓的“觉醒”。孰是“疯子”?孰是“灵清”?当一个人的行为不为别人不为这个社会所接受所理解时,这个人便是“疯子”,这就是“疯子”的法则。很多人自以为真理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不合乎自己推理,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范围的人便被指斥为“疯子”,殊不知在别人眼中他也属于另一种“疯子”。
堂最后“灵清”了,我却认为他疯了。他由一个敢于破坏一切的魔鬼,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绵羊,最终屈服于这个外在的世界。堂虽然死了,但那个手持一把长矛,骑一匹瘦马走天涯的身影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萨尔瓦多·达利说:“我与疯子的唯一区别是我没有疯”。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不太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