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哪些地点容易发生煤炭自燃

2024-12-26 11:44: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超过45天有微风封闭不严的采空区,有浮煤微风的老巷道,工作面的上隅角。

回答2:

⑴采空区,特别是有大量遗煤又未及时封闭或封闭不严的采空区;⑵巷道两侧受地压破坏的煤柱;⑶巷道堆积的浮煤或片帮冒顶处;⑷与地面老窖的连通处。

回答3:

一般的通风方式,风巷破碎的顶板处、架后老区空气渗流相对较稳定的遗煤区,一般从架间监测CO来判断架后老区的没自燃情况,顶板发火难监测,等监测到CO较高,估计都快见明火了

回答4:

煤自然发火期根据矿井条件和煤质决定的,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过长,自然发火期短的容易自然、
采空区密闭效果不好,没有与氧完全隔离,
采空区浮煤多,煤释放出CO,并与氧气接触,容易自然

回答5:

煤自燃是煤矿开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煤自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若满足煤自然发火条件则具备了煤自燃的必然性,但具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需要哪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会导致煤自燃最终发生,这些又是很不确定的,即煤自燃存在偶然性。煤自燃的必然性为煤自燃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其偶然性又为煤自燃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准确掌握煤矿井下煤自燃的发生规律,了解煤矿井下自然发火的条件及易发火地点,对于指导煤自燃灾害的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井下易发生煤炭自燃地点

(1)采空区

采空区是煤矿井下较易发生煤炭自燃的区域之一,据统计,国有重点煤矿采空区内发生的煤炭自燃占煤自然发火总数的60%。采空区遗留残煤多、漏风严重等缺点,使得自然发火频繁。

(2)停采线和开切眼

停采线和开切眼附近由于浮煤堆积量大、漏风严重等原因,往往容易发生煤炭自燃现象。

(3)进、回风巷道

进、回风巷道长期处于风流之中,也是煤矿井下易自然发火地点之一。

(4)构造带

构造带附近区域煤自燃现象频繁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构造带处由于煤层受张拉、挤压等作用,裂隙大量产生,煤体破碎,容易形成大量浮煤的堆积;②构造带附近漏风通道复杂,漏风严重,给煤氧化自燃提供了通风供氧条件;③构造带处一般具备良好的热量积聚环境。

(5)通风设施附近

风桥、风门、调风窗以及密闭等通风设施附近巷道周边煤体也是煤矿井下易自然发火地点之一,对建于煤巷中的通风设施(主要指风门和密闭墙),其上下侧的风压差随着局部风阻的增大而增加,为漏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通风设施安装及施工过程中煤巷周围形成了一定裂隙,之后在矿山压力的缓慢持续作用下,这些裂隙逐渐发育扩展,达到一定程度后,附近煤体具备了适宜的氧化蓄热条件,容易造成自然发火。

煤炭自燃防治技术措施

“预防为主”是防治煤炭自燃火灾必须遵循的原则。针对易发生煤炭自燃地点进行监测,一旦有发生自燃的倾向,就要及时采取防灭火技术措施,常见的措施有:灌浆、阻化剂、惰气,凝胶、三相泡沫、普瑞特等。其中普瑞特防灭火技术,是由徐州吉安矿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防灭火技术。

普瑞特防灭火技术很好的融合了黄泥灌浆、惰性气体、凝胶、阻化剂、三相泡沫等各项防灭火技术的优点,又避免了上述各项技术的多数缺点。
技术特点:
(1)集凝胶、黄泥灌浆、两相或三相泡沫、惰性气体和阻化剂的防灭火优点于一体,能把泡沫中的水固结在凝胶体内,避免了黄泥灌浆和其它泡沫大量水流失或者溃浆的缺点;
(2)在采空区具有良好的扩散性能,生成的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能够对采空区或煤田火区的高、中、低位火源进行大范围、全方位的覆盖,持久保持煤体湿润冷却,隔绝氧气,且添加剂中含有的阻化剂能长久对煤体阻化,彻底防治煤炭自燃;
(3)普瑞特被注入火区后,会在火区全方位覆盖一层凝胶层,并且凝胶层中95%以上都是水,具有长久的吸热降温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火区复燃;
(4)普瑞特以泡沫为载体,在防灭火区域内能向高处堆积,所到之处普瑞特都能有效覆盖并黏附浮煤裂隙,具有良好的封堵漏风通道的性能;
(5)泡沫中的氮气缓慢释放,避免单独注氮时氮气容易流失的缺点,持久保持火区惰化。

结语

煤自燃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具有必然性与偶然性。对于煤矿井下来说,采空区、停采线、开切眼、进风巷道、回风巷道、构造带和通风设施等地点附近,由于较易达到煤自燃发生的四个条件,自然发火频率相对较大。在煤矿日常防灭火工作中,应特别注意这些地点的有效监控,在煤自燃发展初期即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煤矿防灭火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