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
1 孔融让梨 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孔融四岁时,他父亲的一个学生来看望老师和师母。为了表示对老师、师母的尊敬,还带来了一篮特别鲜美的梨。
梨是孩子们向往的,那鲜嫩滋润的味道对孩子十分有吸引力。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
六个孩子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我的学生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没有父亲的发话,他们不知该怎么办。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四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母亲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亲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面露笑容地问:“孔融啊,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纪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父亲的学生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起身对老师说:“老师,师母,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自古至今,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2 孔融六岁巧分梨
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
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6 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兄妹不知长个啥模佯。于是,孔融没等老管家赶到前庭回话,已飞也似地先到了。在父母的介绍下,孔融一一给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见过了礼,大家都夸孔融有礼貌。
这时,母亲叫丫环端上一盘梨来,玲珑剔透的盘中放着六只又大又香又嫩的鸭梨,母亲又叫孔融把鸭梨分给六个堂兄妹吃。
孔融正要分梨,却被父亲止住了:“慢!融儿,你把梨子送给堂兄妹,每个人一个,而且盘子里还要留一个,你能分好吗?”
父亲知道孔融很聪明,有意想夸耀一下孔融,谁知题目太难,反倒把孔融给问住了。伯伯、叔叔、婶婶们,也觉得这事连他们都难以办妥,何况一个6 岁的稚童呢?六个堂兄妹更是束手无策,面面相觑,心里在琢磨着:“这样分梨,我们六个人中总有一个人吃不到梨子呀!”
孔融拧着眉头苦思,他为难地看看母亲,母亲慈祥地对孔融说:“融儿,动动脑筋呀!梨子分来一个不少,你一定能分好的。”
孔融的眼珠子急速地转动着,他瞧了瞧盘子又望了望梨子,忽然,脸上露出了欢欣的喜悦,他拍着小脑瓜儿说:“有办法了。”只见孔融拿起盘中五只梨子分别递给五个堂兄妹,盘中剩下一只梨子,可还有一个堂妹没有分到梨子,这个堂妹感到很委屈。伯伯、叔叔和婶婶说这个办法不灵。孔融微微一笑,把剩下的一只梨子连同盘子一起递给了这个堂妹。
父亲高兴地说:“融儿.你分得很对.能不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分?”
孔融脆生生地说:“每人分一个,说明六个堂兄妹都得分着;盘子里还要留一个,这也可理解为只要有一只梨子放在盘子里就行,所以我这样分是符合题意的。”
大家恍然大悟,连夸孔融聪明过人,父母亲也开心地笑了。
3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4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聪明伶俐。孔融1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京城去游玩。当时李膺是读书人的精神领袖,他的门禁很严,除了当代名士及通家世好以外,一律不接见。
孔融很敬仰李膺,决定去闯闯看。李膺见到孔融,摸摸他的头道:“是不是你祖父认识我 ”孔融说:“不是,但是先祖孔子与你的先祖老聃是好朋友,也算得上是通家世交了。”李膺大笑不已,连连叫:“好,好,有道理 ”
孔融回到家乡不久,党锢之祸发生,孔融对宦官的作为非常不齿。有一天,党人张俭被官吏捉拿,他和孔融的哥哥孔褒相识,情急之下逃到孔家。孔融告诉张俭:“哥哥不在家,我能作主,快进来吧。”于是,张俭在孔家逗留了几天才走。地方官闻风赶去,便把孔褒、孔融两兄弟关了起来。孔融首先认罪:“张俭是我藏起来的,应该捉我。”“不行,张俭是来找我的,应该抓我。”孔褒抗议道。这时孔母也来了,她气势汹汹道:“我丈夫已死,我是家长,一切由我负责,你们怎么可以乱抓小孩呢 ”天下竟有这等怪事,地方官只有报到朝廷,朝廷决定由孔褒坐牢,释放孔母及孔融。以后孔融当了虎贲中郎将、太中大夫,因其文学修养深厚,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