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

2024-12-29 21:29:5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XwU67fs74R_LR8PP_bFug

提取码: 7ru7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出发啦! 敦煌

回答2:

ngfjn

回答3:

敦煌壁画是敦煌的名片。这些记载了和风俗人情的画作,到底出自何人之手?是谁年复一年地在这风沙漫漫的丝绸古道上用画笔描绘精神家园?敦煌画师的来源显得有些神秘。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4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

这些创造了敦煌精美壁画的人们,在敦煌文献中被称为画匠或画工。这种随意的称呼反映了这些人主要来自民间,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由于来自民间,这些画师便在壁画增添了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如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具等。这些根植于现实生活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不仅提供了让现代人了解古代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材料,也给民俗欣赏带来珍贵的画卷。

  佛教故事

绵延数公里的壁画为世人呈现出神秘壮丽的佛国,也为人们讲述着善恶循环的佛教故事。一个个富有想象力的美丽故事,构成了敦煌壁画的主要内容。在敦煌壁画中,最能体现佛教教义的当属《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

绘于第285窟和第296窟的《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故事》来自于《大般涅槃经·梵行品》、《报恩经》等,讲的是:古印度摩迦陀国有五百个强盗,经常结伙拦路抢劫,滥杀无辜,阻塞商路。后来国王擒贼审判,处以酷刑,强盗们痛苦异常。佛听说后怜悯他们,给强盗们施法,使强盗们身体康复。身体康复后的强盗们立见佛陀,求佛说法后,剃度出家,隐居深山老林,潜心修行,成无上正觉而登佛国。

敦煌壁画,由表示动作的战斗开始,到表示静的强盗因缘出家结束。画面表现了由动到静的特点,充分地体现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思想。

佛教不仅注重对现世人们的教化,还注重宣扬佛陀在过去世中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事迹。这些在敦煌壁画的佛教本生故事画中也有体现。

九色鹿舍己救人

本生故事画,是壁画题材的一种,表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为菩萨时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莫高窟本生故事画的题材有:九色鹿舍己救人、尸毗王割肉贸鸽、子行孝、善事太子入海求珠等。

九色鹿舍己救人本生故事画绘于敦煌257窟,源于《佛说九色鹿经》故事说的是:在古印度的恒河边,生活着一只皮毛上有九种漂亮颜色的鹿。一天,九色鹿在河边散步时救起一溺水人。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跪在地上愿做奴仆,终生侍奉九色鹿,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请求,但希望溺水人能保证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住处,溺水人一口答应了。

后来,这个国家的王后梦见了漂亮的九色鹿,醒来后要国王捕捉九色鹿,用美丽的鹿皮做大衣,用雪白的鹿角做拂柄,并说:“如果得不到九色鹿,我便会死去。”于是国王布告悬赏:若知道九色鹿住处者,就分国土和财产的一半作为赏赐。溺水人见到布告后,心生恶念、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带领国王和军队来到恒河边捕捉九色鹿。九色鹿一眼就认出带人来捕捉自己的正是被她搭救的溺水人,于是大胆无畏,理直气壮的向国王诉说了搭救溺水人的经过,国王听后,十分感动,怒斥溺水人贪图富贵,忘恩负义的行为,并下令从今以后任何人都不得伤害、捕捉九色鹿。那个溺水人因为失言,浑身长满了毒疮,口中发着恶臭,遭世人厌恶。王后也因贪欲落空了,又失去了国王的宠爱,最后悲愤而死。

割肉贸鸽

与告诫人们要消除贪念的故事不同,敦煌壁画中也有一些鼓励人们要胸怀宽广和普救众生的故事。《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

尸毗王割肉贸鸽本生故事在北凉、北魏、隋、五代的洞窟中都有绘制,以第234和275窟中最有艺术性。故事最初见于《六度集经·菩萨本生》《贤愚经·梵天请法六事品》。该故事讲:古印度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王名叫尸毗王,是一个胸怀宽广,爱民如子的国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一天,一只鸽子被老鹰追逐,飞到尸毗王的腋下,请求国王的保护。尸毗王欲救鸽子,但又怕老鹰饿死,于是割肉贸鸽。他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上鸽子,一头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国王全身的肉都已割尽,还是不及鸽子的重量,国王在纳闷之余,忍着剧痛,奋力坐到秤盘上。这时,天地动摇,众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众生的善行所感动,齐声赞叹,并撒下无数天花。忽然,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原来是帝释天和大臣化成老鹰和鸽子来试尸毗王的诚意和信心,最后帝释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体恢复了原状。

死而复生

佛教还鼓励赡养老人,孝敬双亲。这些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道”思想如出一辙。

行孝故事画在北周、隋代等洞窟都有不止一幅绘画。其中以第299窟故事情节最为完整,最具有代表性。该故事来源于西秦圣坚译《佛说晱子经》:在很久以前的迦夷国,有一对双目失明的夫妇,他们只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晱子,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晱子也“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他长大后陪着父母在山中修行,靠采集野果,汲取泉水供养父母。一天,晱子披着鹿皮在溪边取水时被在山中狩猎的国王误伤。晱子大声呼叫“是谁这么狠心,一箭杀害的不只是我一人,而是三人!”国王听见有人呼唤,非常吃惊,急忙下马来到晱子身边。晱子向国王倾诉在山中修行二十年的经过,并说:“山中还有我的盲父母,我死了,盲父母便没有人照料,无异等于三人全死,晱子告诉国王他父母居住的地方后,便死去了。国王深为悔恨,来到晱子父母居住的地方,以实相告,并表示愿代晱子瞻养二老;晱子的父母悲痛万分,国王带他们来到溪边,晱子父母抱着尸体痛哭流涕。由于晱子的孝心感动了天神,天神派帝释天来到晱子身边,把神丹妙药灌入晱子的口中,毒箭自拔,晱子便死而复生,他父母的双眼也重见光明。

入海求珠

在北周、中唐、五代等时期洞窟中都有相关绘画,以五代146、98窟最有艺术性。该故事源于《贤愚经·善事太子入海品》故事讲:古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两个王子,一个名叫善友,另一个叫恶友,这两个王子名如其人,善友太子聪明仁慈,国王、王后都喜欢善友,视若掌上明珠。恶友太子性格暴劣,人人都憎恶他,为此恶友非常嫉妒善友。善友太子因见众生相残而开国库布施,结果国库空虚。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决定入海向龙王索取心想事成的摩尼宝珠。恶友知道后,要求与善友一起去龙宫,途中遇到了金山、银山、七宝山。恶友贪得无厌,因船装的太重,沉入大海,恶友逃命而归。

善友太子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了龙王的摩尼宝珠。善友太子在返回途中被恶友用竹刺刺瞎双眼,夺走宝珠。

再说,善友太子双目剧痛,昏迷不醒,幸好有牛王及牧人走过,牛王用舌头将善友眼中的竹刺舔出,牧牛人把善友带回家,又买琴送与他,善友便到街上靠弹筝卖艺为生,师利跋国守园人发现善友琴艺超群,雇佣他到王宫看守果园,后来他在果园与公主偶遇,公主对他一见倾心,两人最终喜结伉俪。善友的眼睛也在他们立誓起盟之时复明了。善友向国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国王派人把夫妻二人送回波罗奈国。善友回国后,不计前嫌,请求父王饶恕恶友的罪行,恶友交回了宝珠,善友虔心供养,为民祈福。

回答4:

  张大千民国三十年夏天,作敦煌之行,由南而北为三百零九个洞窟编号,之后即着手於临摹上至元魏丶下至西夏之千年壁画。三十三年在成都举行览摹壁画。之后曾侨居印度大吉岭,在阿詹塔窟临摹壁画,并在香港举行个展。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1.佛传故事 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 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 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 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 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 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石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大多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陪衬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参照现实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绘出“极乐世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美丽自然风光;有的是以山水为主体的独立画幅,如第61窟的,“五台山图”。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上述七类壁画,除装饰图案而外,一般有情节的壁画,特别是经变画和故事画,都反映了大量的现实社会生活,如:统治阶级的出行、宴会、审讯、游猎、剃度、礼佛等;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制陶、冶铁、屠宰、炊事、营建、行乞等;还有嫁娶、上学、练武、歌舞百戏、商旅往来、少数民族、外国使者等等各种社会活动。因此,敦煌石窟,不仅是艺术,也是历史。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另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回答5: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