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伊里奇是一个品行卑劣的地主,在痛苦中面临死亡,但是在生命结束之前,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死亡是如此糟糕正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得如此糟糕。虽然肉体的死亡可以摧毁我们,但是对于死亡的观念可能会拯救我们。在那些面临死亡的病人当中,我们尤其能感受到这种显著和积极的个人变化。
感觉到死的蛰伏能让人更好地品味生的从容,没有对死亡做过认真思考的人,对生也不会有真正透彻的理解。内心和恐惧和焦虑、痛苦与彷徨只是一种冲突,它会让你在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中积累生命发展的动力。
你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很具有代表性,我记得我也这么想过,是啊,人生本来是没有什么内在的意义的,但我们人类似乎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发明一种足以支持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且以一种狡猾的方式否认我们自己的这种创造,这样我们能够得到结论说意义“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你明白了吗?是我们的文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的,而我们对于意义的追寻经常会使我们陷入意义的危机当中。事实上,很多人到心理咨询来寻求帮助的原因是对生命意义的担心。
存在主义直截了当地说:“生命并不需要意义,存在本身就是唯一的意义!”
那么,我们平时都是怎样来谈论意义的呢?我们会问道:
“亲爱的朋友,你希望自己的墓志铬上写些什么呢?”
我们会听到这样的答案:为某种事业的献身、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自我实现、爱一个人、爱一种神圣的事情,当有意义的事业具有自我超越的时候,它们所带有的意义就会更加深刻,更加有力量。
有一些年轻的富翁,他早年的人生理想就是挣钱、很多钱、过上很好的生活、得到人们的尊重,然而,他们在三十多岁就实现了这样的人生目标,他们在意义面前彷徨了没多久就又开始埋头挣钱,他们实在不知道银行里有多少钱才可以使他们安全或停下来。他们意识到挣更多的钱十分无意义和无理性,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他们意识到他们在花越来越少的时间和家庭在一起、和更接近心灵的东西在一起,但是他们已经无法放弃这个意义的游戏。
欲望本身不能被满足,只要一个愿望实现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愿望。这是叔本华说的。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让自己去间接接近,找到可能意义的一种去生活,也可以学会超脱,知道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并不能被别人或者自己所看破,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里,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了。这句话听起来象是佛陀在说话,因为到这里,已经跨过了心理学的边界了:)
人死了,物质的就消失了。他的意识可以通过与他有相同意识的人来完成或延续。历来人们对死亡都有恐惧感,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何不把生与死都看成是一种开始哪。
1】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怕死”;此来自意识。
2】意识是否必须依托物质存在?现在学界仍在研究;大量例证让现代科学无法解释,所以没有定论。
3】即使死掉,生前所为仍有留存;比如发明,创造,文字,作品,影像......起码这是有意义的。所以怕死也不能颓废。
我觉得你说的挺好的,我过去也是经常这样思考,人生的意义,但现在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自己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里,这个问题就不会存在了”,但有时还会偶而想一下,觉得现在就像被俘虏了一样(当然我是很爱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的);就像提问者说的“死后空无物,之前经营的一切都没有了”这样我们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只是繁衍,只不过是让我们的后代记住我们(这还是好的);我觉得人之所以伟大,就是有“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的能力,就是这种被强加的东西,使我们每个人都丢失了自我,丢失了这个世界;当然我还是认同人类世界的这种制度和规则的,就像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一样,没有这些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无序世界当中,对于有意识形态的我们来说,这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感觉,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时人类可能就给自己烙上了烙印,无法摆脱!----------------还有,您是否有谈论这些的,论谈或空间,好让我们深入学习一下
想这些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