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学习,后来又拜在张旭门下。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颜真卿希望在这位名师的指点下,很快学到写字的窍门,从而一举成名。但拜师以后,张旭却没有透露半点书法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又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颜真卿得不到老师的书法秘诀,心里很着急,他决定直接向老师提出要求。
一天,颜真卿壮着胆子,红着脸说:“学生有一事相求,请老师传授书法秘诀。”
张旭回答说:“学习书法,一要‘工学’,即勤学苦练;二要‘领悟’,即从自然万象中接受启发。这些我不是多次告诉过你了吗?”
颜真卿听了,以为老师不愿传授秘诀,又向前一步,施礼恳求道:“老师说的‘工学’,‘领悟’,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现在最需要的是老师行笔落墨的绝技秘方,请老师指教。”
张旭还是耐着性子开导颜真卿:“我是见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察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落笔神韵,除了苦练就是观察自然,别的没什么诀窍。”
接着他给颜真卿讲了晋代书圣王羲之教儿子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最后严肃地说:“学习书法要说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勤学苦练。要记住,不下苦功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
老师的教诲,使颜真卿大受启发,他真正明白了为学之道。从此,他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从生活中领悟运笔神韵,进步很快,终成为一位大书法家,为四大书法家之首。
柳公权谦虚学书
柳公权小时候字写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父亲的批评。他虚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他写的字进步很大,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的次数多了,柳公权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写大楷比赛。他很快地写好了一篇,满以为稳拿冠军,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见柳公权这么不谦虚,想给他泼点凉水,走过去对他说:“华原城里,有个人用脚写字,写得比你还要好。”柳公权听了有点不服气,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华原城。他亲眼看到那位无臂老人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用右脚夹住毛笔,龙飞凤舞地写对联,写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静下来想想,觉得自己那么一点成绩真算不得什么。他诚恳地对那位无臂老人说:“柳公权愿拜您为师,请老师告诉学生写字的秘诀。”无臂老人沉思片刻,给他写了四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老人解释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用脚写字,已经练了50多个年头。我磨墨练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写完字就在半亩大的池塘里洗砚,池水都染黑了。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牢牢记住老人的话。从此以后,他更加勤奋地练字。他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的字,反复琢磨,吸取各家的长处。他经常登门拜访当时的书法名家,向他们虚心求教。他还时常请同学、亲友、陌生人指出自己书法上的不足之处。柳公权在书法领域不知满足地刻苦钻研,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是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挺拔,为后世学者钦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为书法艺术生活的人---庆阳籍我国著名书法家张维教授速写
古有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的佳话。今天在北京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把书法作为人生最高目标的张维教授,并通过不断追求提高书法技艺,进而孜孜寻求人生坐标的人。
张维教授,生于甘肃省镇原县太平镇。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书法大奖。他不断开发书法内容的新领域,在求书法技巧的同时,把书法的内容的触角从传统的领域伸向以人密切相关的公共领域,如环境保护、长征精神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把这属于单纯的创作活动同人生联系在一起,从而品出不同的境界。这种创作追求伴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升华。字是一个人的门面,现在看来,作为一名忠实的著名书法家,张维的书法启蒙教育从一开始就与做人联系在一起。
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张德源为他买来了毛笔字帖教他习字,并教导他字是一个人的门面。那时的他似懂非懂,但对那黑底白字的大字帖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每天都能练上好几页才肯罢休。后来到了初中,因为受一位老师的影响又迷上了书法,一有时间就钻进碑帖的海洋里,经常练到深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执着追求终于的到了回报:在高二时获镇原中学书法比赛一等奖和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青少年书法新人新作精品展一等奖。从此,他练习书法的劲头就更足了。并在那时他暗暗地给自己立下了誓言:要继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
1985年7月,他从镇原中学毕业后,考入位于古都西安的陕西教育学院学习,后又在西安石油大学学习。学校的生活虽然很紧张,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当初的誓言,平时一有时间就着了迷地练。从秦篆、汉隶、北碑到颜、欧、褚、虞、王,他都有所涉猎。一手好字使他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带来了许多机遇。
书如其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古人云:“书如其人,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张维在刻苦练习书法的同时,把磨练意志品质和提高人生修养也融入到了其中,不断在那流动的笔尖和线条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
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促成性格,而性格决定了人的一生。”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使张维在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开始更多的理解人生的奇妙。
“我想我们通过刻苦练习书法这种行为来养成我们努力思考、勤学苦练的习惯,通过这个习惯再促成我们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性格。试想,如果我们具备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性格之后,还怕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鸿沟不能逾越吗?”
是的,书法原来就是这么神奇,在只有把她注入新的内涵体会,她在方寸之间便可展现出人生的大文章。 艺术相同,人生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 书法和音乐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硬笔书法的倡导者庞中华先生在谈到二者的关系时很形象地说:“书法是凝固的旋律,音乐是流动的线条。”张维对音乐也很痴迷。他说,“在军校的三年时间里,我很荣幸地加入了我校‘军乐队’,成为一名长笛演奏者。通过对音乐知识系统地学习,我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感觉到艺术是相通的。书法艺术和音乐艺术,乍一看是没有联系,一个是有形,一个乃无形,但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用来表达人的心情和志趣。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草书,更象是一曲优美动人的旋律,缓缓流进人的心田,让我们细细去品味,去遐想。”
艺术是相同的,人生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张维孜孜追求书法艺术的同时,他也一步步追寻着自己的人生坐标。从小学、中学、大学,从书法艺术的字到人生内涵的字莫不如此。他默默记着自己的誓言,要做一名书法家。正是缘于此,使他的人生不断丰富多彩。
王羲之(303—361或321-379年),字逸少,出生于无锡,晚年旅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卒於浙江金庭。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羲之幼时不善于言辞,长大后却辩才出众,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誉。晋大尉郗鉴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王羲之(见《世说新语·雅量》)。朝廷公卿着重王羲之的才器,屡屡召举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草书《初目贴》、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对临川的牵挂情怀。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墨池”精神,一直鼓舞着临川学子。
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东晋于江南建康(今南京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著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文革”期间,墨池遭毁。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草书大家怀素学书十分刻苦,:有“绿天笔冢”之说,绿天就是他用芭蕉叶子练字,而种植的芭蕉遮盖了院落上空;笔冢是他练秃了的笔埋在一处。
王献之,练干了11口缸里的水,最后成为著名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