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与保健的文章

2024-12-25 04:13:2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节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人体要依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生存,同时也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正如《内经》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中医历来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出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论。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说明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与现代医学认为:生命产生的条件是天地间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结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类需要摄取饮食,呼吸空气与大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从而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特别是随着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着健康,盼望着长寿,但是怎样才能健康?又如何能达到长寿?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努力学习和切实遵循养生之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阴阳相对平衡协调。如古人所说:“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然环境与健康

1.恶劣的环境可导致多种疾病:人的衰老和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恶劣的环境可导致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病、地方病等多种疾病。但仅从治病的途径来延长人类的寿命,潜力却十分有限。因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的死亡原因已从以往的各种传染性疾病改变为以衰老性疾病为主。也就是说死亡多是因为细胞和组织衰老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都与细胞和组织的衰老及损伤密切相关。引起这些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恶劣的环境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我国癌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肝癌的高发区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食道癌高发区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等。另外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较山区快的多,但环境和空气的质量却远不如山区,因此发达城市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山区高的多。不仅如此,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使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2、清新优美的环境有益于健康:人类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人们通常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海滨和山区度假活疗养,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黄山、鸡公山、峨嵋山等地,不仅绿树成荫、山花烂漫、草木散发出的芳香性挥发性物质有一定杀菌作用,而且清泉汇成壮观的瀑布、飞溅的水滴周围阴离子富集,空气格外清新,呼吸这样的空气,可镇定情绪,预防哮喘发作,还能改善肺的换气功能;此外山上气温、气压较低、风速较大,太阳辐射,尤其紫外线含量充沛,有助于钙、磷代谢和机体免疫力的提高。
而海滨空气中,碘、氯化钠、氯化镁和臭氧含量通常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陆空气含碘量的40倍,不仅能补充人体生理需要,还有杀菌作用。还有,宽广松软的沙滩,为人们进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场所。海滨气候所具备的特有的综合作用,可协调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对许多慢性疾患,如神经衰弱、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病、结核病、心血管系统疾患及各种皮肤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环境是一个极其复杂、辩证的自然综合体,一切生物都要适应环境而生存,人类不但要适应环境,而且还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环境。因此更应注意保护环境。

二、运动保健与健康

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运动保健,古而有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熊经鸟申”,后汉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之戏”,以及在我国流传极广的太极拳等均为运动体操,只要天天锻炼,便可达到养生保健、健康长寿的目的。“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适度的体育运动,又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我国则强调“一身动则一身强”。

三、 情志与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如果是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是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成为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内伤七情”或“七情”。
近年来“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所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七情”的致病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气机逆乱、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多先伤人神气,再伤人形体。现代医学研究充分证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及代谢的改变,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及神经等各系统和其他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或加重。而国外有学者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总之情志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情绪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还能引起胃肌紧缩,产生疼痛,有时甚至呈剧痛;并能提高癌症、高血压、心血管病、肠胃、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死亡机会,缩短人的寿命。而愉快良好的情绪刺激人体器官、肌肉或内分泌腺,有利于健康长寿。
由上可知,情志致病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四、膳食与健康

饮食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机能,保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安谷则昌,绝谷则危”故有 “民以食为天”之说。可见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吃”是生命活动的体现。但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和长寿,就必须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因此养生,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由于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故人们应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性能的饮食,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起到饮食的滋养身体、调整阴阳、延缓衰老等作用。如《周礼•天官》中云:“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即春季,自然界万物复苏,为肝旺之时,应少食酸味食品,适当增加辛甘之品,饮食宜清淡温平,多食新鲜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万物生长旺盛季节,又因暑天汗出较多,气阴耗伤,宜食清凉解暑和具有补益气阴作用的食品;同时要注意饮食应清淡,少食冷冻食品,以免损害肠胃功能。
秋季干燥,万物渐趋凋零,宜食生津养肺,滋阴润燥的食品。冬季寒冷,万物凋零闭藏,宜选用温阳补益的肉类食品,以助人体阳气潜藏。

五、四时养生要诀
气候对人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中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养生专家提出了一年四季的养生方法。
1.春季:万物复苏,气候冷热变化较大,要根据天气的变化更换适宜的衣物,但要注意春天“乍暖还寒”的特点,在早春季节切不可马上脱去棉衣。春季气候湿润温暖,适合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要注意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也不例外,儿童少年的身高在春季增长值最大,故要为中小学生提供营养丰富的膳食。此外,春季阳光融和,万物生机勃勃,老幼均宜多外出游园林,或去空旷之处,以畅生气,增强体质。
2.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多,休息不好,体力和胃肠功能均有所下降。另外,湿热的气候使病菌繁殖很快。因此,夏季里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以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要注意食应清淡,少食冷冻食品,以免损害肠胃功能。
3.秋季:气候干燥,万物开始收敛。饮食方面要多食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补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及营养物质。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炎热的夏季里胃口大多不好,往往消瘦,因此增加他们的营养更为重要。但需注意,秋季是“收”的季节,儿童少年的体重在秋季增长值最大,要注意避免营养过度,预防肥胖。另外,秋季由于气候凉爽,人体以不显汗的方式流失水分,往往没有明显的口渴感觉,但实际上因为气候干燥,机体尤其是呼吸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在秋季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汤和水。
4.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虫兽藏匿,万物生机潜伏,处于收藏状态。中医认为冬季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使阴气藏、阳气不妄泄,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冬季宜于进补,对儿童及青少年要求以食补为主,即要保证膳食平衡,注意摄入多种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无机盐,为春季储备生长发育的原材料。
如何将以上养生原则和要诀贯穿体现于四养生的全过程,详见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