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宋诗《观书有感》其一(朱熹)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024-12-30 21:29:0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诞生于南剑州(南平)尤溪郑氏草堂。幼年从父朱松学,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朱熹遵父遗命,到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依附朱松生前挚友刘子羽,子羽视朱熹如已子,建紫阳楼,以供朱熹母子居住,朱熹遂定居武夷。

  在五夫里,南宋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翬均授朱熹以学,五年后,朱熹年仅十九即登进士。

  绍兴二十一年(115年),朝廷授朱熹为迪功郎,任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事南宋高宗、孝宗、宁宗、光宗四朝,累官知南康军、知漳州。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读,卒缢太师,封信固公。

  朱熹一生宦途坎坷,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仕宦虽短,政绩却十分斐然。他在一生中与武夷山结下不解之缘。自14岁定居武夷山市,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里,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他不但童年、少年时期常随其师刘子翬来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外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在武夷山。

  淳熙十年(1183年),他在武夷九曲溪的五曲隐屏峰下,亲自营建武夷精舍,聚集四方士子、讲学授徒。四方前来就学的学子多达数百人,同时引来许多知名学者,纷纷聚集武夷山创办书院、学堂,使武夷山成为南宋时期的一座文化名山道南理窟。

  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

回答2:

  1、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3、《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注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回答3:

朱熹(1130-1200)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写作背景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