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知识点

求详细知识点
2024-12-14 01:39:2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显露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古代统治者强迫人民负担的劳役,如土木工程等)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宾客和吴中青年,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涉(胜)等在大泽乡起义。那年九月,会稽的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先动手的就可以控制别人,后动手的就会被别人所控制。我打算起兵,让您和桓楚统率军队。”此时桓楚正逃亡在荒野沼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是个逃亡的人,没人谁知道他藏匿的处所,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允许我召唤项籍,叫他接受命令去召唤桓楚。”郡守说:“好。”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不多一会儿,项梁对项籍使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拿著郡守的头,身上佩挂著郡守的官印和系印的丝带。郡府的侍从、护卫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所砍杀的有几十上百个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伏地不敢动,没人敢起来。项梁随后召集原先所熟悉的有势力的郡吏,把要起义反秦的道理宣告给他们,于是就发动吴郡军队起事。派人收取本郡的属县,得精兵八千人。他又部署吴中郡地方上有名望有才力的人,派他们分别做校尉(比将军低一级的武官)、候(军候,军中管理事务的官吏)、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件(或某人)丧事,我让你去主持一件事,你没有办好,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于是很敬服。接著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带兵巡行并收取地方。   楚、汉长久相持,胜负未决。年轻人厌倦了长期的军旅生活,老弱也因水陆运输而十分疲惫。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纷乱乱好几年,只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我希望跟汉王挑战,决一雌雄。再不要让百姓老老小小白白地受苦啦。”汉王笑着回绝说:“我宁愿斗智,不能斗力。”项王让勇士出营挑战,汉军有善于骑射的楼烦,楚兵挑战好几次,楼烦每次都把他们射死。项王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出营挑战。楼烦搭箭正要射,项王瞪大眼睛向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眼睛不敢正视,两只手不敢放箭,转身逃回营垒,不敢再出来。汉王派人私下打听,才知道原来是项王。汉王大为吃惊。这 时项王就向汉王那边靠近,分别站在广武涧东西两边互相对话。汉王一桩一桩地列举了项王的罪状,项王很生气,要和汉王决一战。汉王不听,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射中了汉王。汉王受了伤,跑进成皋。   项王听说淮阴侯韩信已经攻克了河北,打败了齐、赵两国,而且正准备向楚军进攻,就派龙且前去迎击。淮阴侯与龙且交战,汉骑将灌婴也赶来了,把楚军打得大败,杀了龙且。韩信趁此机会自立为王。项王听到龙且军败的消息,心里害怕了,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淮阴侯,劝他联楚背汉,与楚汉三分天下。淮阴侯不听。这时候,彭越又返回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对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说:“你们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千万不要和他们交战,只要别让他们东进就行。十五天之内,我一定杀死彭越,平定梁地,回来再跟将军们会合。”于是带兵向东进发,一路上攻打陈留、外黄。   外黄起先不归顺。过了几天终于投降了,项王很生气,命令男子十五岁以上的全部到城东去,要把他们活埋了。外黄县令门客的儿子十三岁,前去劝说项王,说道:“彭越凭强力威胁外黄,外黄人害怕,所以才姑且投降,为的是等待大王。如今大王来了,又要全部活埋他们,百姓哪儿还会有归附之心呢?从这往东,梁地十几个城邑的百姓都会很害怕,就没有人肯归附您了。”项王认为他的话对,就赦免了准备活埋的那些人。项王东进睢阳县,睢阳人听到这情况都争着归附项王。   汉军果然多次向楚军挑战,楚军都没出来。汉军就派人去辱骂他们,一连五六天,大司马曹咎忍不住气愤,派兵渡汜水。士卒刚渡过一半,汉军出击,大败楚军,缴获楚军的全部物资。大司马曹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等都在汜水边上自刎了。大司马曹咎,就是原来的蕲县狱椽,长史司马欣就是以前的栎阳狱吏,两个人都曾经对项梁有恩德,所以项王信任他们。这时候,项王在睢阳,听说海春侯的军队被打败了,就带兵往回赶。汉军当时正把楚将钟离昧(mèi,妹)包围在荥阳东边,项王赶到,汉军害怕楚军,全部逃入附近的山地。   项羽驻扎军队垒营壁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夜晚,汉军四面都唱著楚国地方的民歌,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都已经攻占了楚地吗?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楚人呢?”项羽于是夜里起来,在军帐中喝酒。有个美人叫虞,受到项王宠爱,经常跟在身边;有匹骏马叫骓,经常骑著它。于是项羽就悲伤地唱著歌,情绪愤激高昂,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能怎么办呢?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安排?”唱了好几遍,虞姬也应和著他一起唱。项羽眼泪落下来好几行,身边的侍卫也都流淌著眼泪,谁也不能抬头看项羽了。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骑马跟随的有八百多人,当夜突破包围,往南冲了出去,纵马飞奔。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项羽突围,命令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   项羽渡过淮河,骑兵能跟上的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达到阴陵(秦县名),迷了方向,找不到道路,向一老农询问,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进了一片大沼泽中。因为这个缘故,汉军追赶上了项王。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达东城(秦县名),才剩下二十八个骑兵。汉军骑兵追击的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对他的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至今八年了,亲历七十余次战斗,凡是所遇上的敌人,我都打败了;我所攻击的,也都降服从了,于是称霸,占据天下。可是今天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指挥战争的过错啊。今天本来必定会死,我愿意为诸君打一场决定最后胜败的仗,一定要战胜敌人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   于是把他的骑兵分作四队,面向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分向四面的骑兵飞奔冲杀下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   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人仰马翻(披靡:本形容草木散乱偃倒的样子),于是斩杀汉军一将。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追击项王,项王瞪眼对他呵斥,赤泉侯本人和他的马一齐都受了惊,退避了好几里。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王在哪里。(汉军)于是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他们。项王就冲击,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数十上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只损失了他的两名骑兵罢了,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长江西岸的乌江浦)。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没有什么办法渡江。”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没有对手,曾经日行千里,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赠给你吧!”   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小轻便的武器交战。仅仅项籍就杀了汉军几百人,项王自身也受了十几处伤。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对著项羽,指示给王翳说:“这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拿一千两黄金、一万户封邑悬赏征求我的头,我给你一点好处。”就割脖子自杀了。   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3]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3]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项羽被刘邦的军队逼至绝境,他唯一爱的女人自尽了,他所有的军队都溃灭了,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八名骑兵。这时,一条小船横在江边,他本可以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逃回江东去苟延残喘(或许还可以重振旗鼓,求得东山再起),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以极富悲剧意味的方式承认了天定的悲剧结局——即“天亡我”的现实,却又对“天”的给定发出挑战和怒吼。他用仅存的二十八名骑士重排阵式,再度冲锋,斩将夺旗;他瞠目一叱,让敌兵避易数里。他用目光注视着面前的敌人,不去关心注定是黑暗无望的前途,就在这冲杀的一刻,他成为一个战胜者,成为一个无限荣耀的、通体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斗士,这一刻,他以豪迈的意志、骄傲的尊严和无畏的勇气超越了到来的及未来的悲剧。他对悲剧现实响亮的回答:我承认我必定失败,但绝不输在现在;我只输给无形的“天”,但绝不输给任何面前的敌手。最后,他用自己的手割下了自己的头,他似乎要以此证明:连死都是他自己选择的,他杀了自己,而没有让天或任何外在力量获胜。从某种意义上讲,项羽是一位战胜了一切的斗士,他的精神不死。   这种超越精神大多在毁灭和失败中越发得到显露,它是人类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高贵的一道坚固的屏障,使人们无论陷入多么卑微的环境都能够始终保持着一股傲气,保证自己永远不被打倒。《史记》中的悲剧英雄,如项羽、李广、伍子胥等人都是那样的高傲和不可战胜。他们决不与任何现实调和、妥协,他们不惜一次次地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不惜毁灭自己,来表明自己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由此,他们显示出无所畏惧的勇毅,体现着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激情[4]。   对项羽拒渡乌江,唐宋诗人多有题咏。其中以唐人杜牧、胡曾,宋人王安石、李清照的诗论较为精辟。   如“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败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前后),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 作者司马迁
  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前135年(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5]
  中考链接
  (2010·山东省潍坊市,9-12,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 一12 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 舣船,船靠岸边。② 面,侧面以对。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持短兵接战。 兵: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   C.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不忍杀之,以赐公   屠惧,投以骨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l)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 分)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 分)   12.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答案】   9.(l)兵:兵器。(2)被:遭受。(2分,每词l分)   10. D(2分。以:借此,把。A 乃:副词,就副词,竟然。B虽然:转折连词/假设连词,即使。C 且:连词,况且.再说副词,将近)   11.(l)(既然)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上天要我死,我还渡江干什么?)(2 分。“之”“何渡为”各1分)   (2)即使江东父老兄弟们爱怜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面对)他们呢?( 2 分。“怜”“王”各l 分)   12.观点一:肯定。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羞愤自杀,是他气节的表现,死亦为“鬼雄”。   观点二:否定。遭到失败就羞愤自杀,不能“包羞忍耻”,不思东山再起,不是真正的英雄。(2分,只答观点不得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