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武汉晨报联合省内多家企业开展的“百企万岗”活动,吸引了众多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然而,经过短期的岗前培训后,部分大学生遭到了企业的无情淘汰,而主动提出辞呈的大学生也占了不小的比例。据一位长期主管招聘的人事经理介绍,一些大学生在与客户沟通时,存在明显的心理及语言障碍。遇到难题时,往往采取消极逃避的方式,却很少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无独有偶,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份调查资料也显示,目前我国30%左右的“啃老族”虽已成年,却仍享受着父母的供养。构成“啃老族”无法就业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历低,技能差,怕苦又怕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较弱。
种种事例表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应该引起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对于居于我国高等教育弱势地位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尽快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从目前来看,短时间内是无法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提并论的。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是在最近几年乘高校改革、扩招的东风,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师资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学设施匮乏,办学水平低下,是这些新增高职高专院校的先天不足。应该说,尽快提高师资水平,特别是培养和引进急需的“双师型”人才,尽快配置和完善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实验室和设备,是这些高职高专院校的当务之急。但是,要使上述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和解决,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同时也要投入巨额资金。为了抢占发展机遇,这些高职高专院校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和实施了形象工程战略。有限的资金大都投入到了征地、建教学楼、图书馆、办公楼和学生宿舍楼,以便在不断升级的招生大战中能抢得先机,因而对于那些急需得到改善和解决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想凭借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提高,是不现实的。因此,尽快提升社会化程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唯一的现实选择。
尽快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社会化程度,高职高专院校是主导,社会和学生家庭是必要的补充,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来说,学校是文化的旅馆,只可暂住而不可久留。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使命,在于帮助和促进其所招收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而不仅仅止于传授知识。更何况,由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先天不足,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能否在社会生活中适用,本身就很值得怀疑。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社会发展素质和能力,是建立在以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其进行的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基础上的。但是,这种早期的社会性发展教育,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有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性发展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通过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习,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将已有的社会性知识和技能进行补充,修正并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接受为社会所推崇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并成功扮演社会所期望的角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社会性的发展层次。
从这个层面上讲,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提升其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主体,应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上一定要防止和杜绝急功近利的思想,尽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上来。须知,大学也,不惟有高楼之谓也,亦必有大师之谓也。一所高校的“形象”再好,若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低下,社会适应能力差,纵然能红火一时,终究是顺应不了历史潮流,留不住学生的。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立即着手实施学生事务管理与指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工程,包括改革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与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学生社会性发展指导与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学生生活指导与管理体系,等等。
二、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主要内容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帮助和促进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的丰富性。
(一)、培养和塑造学生独立的社会化人格。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本来在中等教育阶段就应该完成的社会化并没有彻底完成。
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主客观环境都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社会化以及独立的社会化人格的形成。从客观环境来看,现在的高职高专院校是一个半封闭的小型社会,社会信息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侵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生活,进而影响和制约他们。他们在接触、了解和接受这些信息时,大多是无意识的,被动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具有不完整性、非系统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处在高职高专院校这种半封闭性小社会里头的学生们,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贫乏的,肤浅的,因而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甚至是异化的。有的学生把社会看得过于理想化,非常乐观和自信,同时自身的心理又非常脆弱。他们以为只要通过自身努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往往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估计不足,难免会遭遇挫折。而遭遇挫折后由于自身的心理非常脆弱,又可能变得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甚至做出许多过激出格的行为。近年来,由于缺乏独立的社会人格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与之相反,有的学生又把社会看得过于复杂、凶险和残酷,非常消极悲观,不敢不愿踏入社会,成为靠父母和社会供养和救济的可怜虫。
独立的社会化人格既是一定社会塑造与文化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个体适应环境,主动选择与积极创造的结果。高职高专院校要进一步强化“两课”教育,利用“两课”课堂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关注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力提高学生以包括哲学意识、思想政治意识在内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和塑造学生独立的社会化人格。
(二)、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指导和管理。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中有一些并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基本上是在温室里培育和成长起来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基本上由家长和老师包办。家长包办了学生的衣食住行,使得学生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老师则包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什么、怎么学都由老师说了算,学生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甚至连高考填报志愿,有些学生也是由家长老师代劳。长期的温室培养,使得他们对父母、学校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同时,单调、枯燥、机械,缺乏创新的学习生活,对一些学生来说也丝毫没有快乐可言,更没有成就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是家长老师追名逐利的工具。在长期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大多比较单纯,对神秘复杂的社会生活既向往又担忧害怕。一旦失去了家庭学校的帮助、干预和包办,在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将变得无所适从。即便是最终能够升学就业,前景也是不容乐观。
据报载,今年沈阳有一位高考状元,即将进入清华大学就读,但是不会换乘公交车,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衣服,不善于交际。之前,还有中科院研究生魏永康(两岁就能识字2000多个,13岁读大学,17岁时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因生活自理能力和知识结构不适应,20岁时被退学),以及当年以超高分考入大学,后又被责令退学的神童王思涵。
武汉科技大学最近的统计也显示,多数大学生不会做饭,甚至有的还不会煮鸡蛋,不会切菜。未进校门先找保姆的大学生,更是屡见不鲜。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管理,不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责任,家庭、社会更是责无旁贷。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快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独立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摆在高职高专院校、社会和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加大对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与管理力度。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效率低下,水平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的出现,完全是由高职高专院校自身造成的。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不重视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既不投入经费支持,也不予以积极引导和管理,完全放任自流,自生自灭。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虽对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相当重视,也予以了积极引导,但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效率低下,水平不高。
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社会化程度,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相对于社团活动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更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仅仅靠通过一些社团活动来完成其社会化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高专院校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其学生及早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四)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基本上都设立了招生就业指导部门,但无论是从人力财力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来看,还是从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来看,都难以令人满意。对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招生事关当前教职员工的生存发展大计,其重视程度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在指导思想上虽也比较重视,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够。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问题非常突出。缺乏专业的、专职的职业指导师,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另外,高职高专院校在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时,还应注意时效性。鉴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社会适应能力比较低下,学制较短,其职业规划最好从进校后就应开始。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如果缺乏积极的正面引导和科学规划,会对其社会适应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前文所述的“啃老族”,有的对就业过于挑剔,有的怕苦怕累,有的沉溺于创业幻想,还有的频频跳槽,等等。如果从进校后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如果在学生就业时能及时给予正确的职业指导,上述种种现象,可能会有相当大程度的避免和改善。
(五)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终生教育观念。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学历、知识和技能方面本身就没有优势可言。有的学生拿到毕业文凭,找到工作之后,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不再主动学习。殊不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不树立终生教育观念,学会自主学习,并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最终将会不可避免地被社会和时代所淘汰。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一定要将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终生教育观念,纳入到日常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来。
(六)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大学生,由于教育层次的多样化,年龄差异的不断增大,高校生活时空的急剧变化,个人发展愿望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变动性的特点。由此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
报载,一位来自农村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由其父母节衣缩食,勉强完成学业,眼看就要毕业离校,工作单位却迟迟没有着落,觉得无脸面对父母,于是欲割腕自杀,所幸被人救下。另一位已经顺利与用人单位签下合约的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却因被同宿舍的室友怀疑拿了别人的东西,一气之下竟从四楼跳下、、、、、
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开展时间比较晚,基础差,水平低,并普遍存在三个难题。一是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心理诊疗设备。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尚未贯穿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三是 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预防措施不够科学高效,往往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才开始进行干预和补救。
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学历低,普遍心理脆弱,家庭环境较差的亦不在少数。有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负担较重。随着高校收费的不断上涨。对这些家庭来说,上高职高专院校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教育投资。如果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够完全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则意味着投资成功。反之,将会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要求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恳切希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力争早日实现多方和谐共赢,从而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驶入优质高效、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