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孩子即将上小学的问题

2024-12-14 17:08:4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北省教育厅在全国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材料

(2007年6月)

河北辖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其中有5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689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2.3%。目前,共有幼儿园5616所,在园幼儿133.62万人。几年来,我们在抓好城市幼儿教育的同时,重点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工作,有效推动“普三”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幼儿教育作出了明确政策规定

一是把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建立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上。199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条件和基础,这就标志着把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建立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上。从1999年到现在,我省在推进教育事业及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2000年底,我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要着力解决的基木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影响县域和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学前三年教育的地方,小学和初中的巩固率高、掇学率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反之,则巩固率低、掇学率高。同时还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和积极性。因此,2001年11月,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分地区、分阶段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并明确要求:“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在办园体制上坚持“乡村办园、缴费入园、公办民助、自主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以规范化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

三是把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作为促进农村小康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12月,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中,要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裕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全面推进学前班与小学的相对分离,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同时,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探索“公共资源和社会需求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满足农民子女接受高质量幼儿教育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把发展农村幼儿园作为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形式,列为公共事业的发展重点。邢台、沧州等设区市还把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达标验收的必要标准。

四是把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统筹规划纳入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整体规划。2005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召开了六届七次全会,专门研究教育和科技问题,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到高中段以前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

(二)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1年省教育厅提出了要谋求农村幼儿教育大发展必须实现三大转变的思路,即:由学前一年教育向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兴办学前班向兴办幼儿园转变,由办园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井通过实现三大转变使全省幼儿教育达到“三升一降”的目标,即:全省入园幼儿人数大幅度上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大幅度上升,幼儿园在园幼儿比率大幅度上升,学前班大幅度下降。从2001年起,我省开始组织实施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攻坚战。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幼儿教育不仅较快地扭转了下滑局面,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分析,从2000年到2006年,全省在园(班)幼儿由100.42万人增加到133.62万人,增加33.2万人,增加额是全国增加额(19.67万人)的1.69倍,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值(0.88%)高出32.18个百分点,其中从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平均每年的增加量相当于全国年均增加量的22.54%;万人均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148.9人增长到2006年的96.5人,全国同期由177.3人减少到173.1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2000年的45.97%增长到2006年的58.13%,全国同期由48.15%减少到45.91%;从2003年以来,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平均每年提高5.12介百分点,按此增长速度,到2010年完全可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加速普及是全省幼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河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上,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人口加速向县镇转移,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大头都在农村,由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的重点也在农村。大农村概念包括了县镇和乡村。抓住了普及县域学前三年教育就等于抓住了“普三”的根本。从2000年到2006年,我省城市在园幼儿16.57万人增加到18.55万人,增加1.98万人,仅占增加总量的5.96%;包括县镇和农村在内的县域幼儿教育增加量与到总增加量的94.04%。其中,县镇在园幼儿由19.14万人增加到28.94万人,增加9.8万人,占增加总量的29.52%;农村由64.71万人增加到86.12万人,增加21.41万人,占增加总量的64.49%。与全国各省一样,由于受2001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省农村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64,71万人减少到45万人,到2004年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2005年和2006年分别比上年增加8.53万人和11.89万人,分别占全省增加总量的67.27%和95.81%。

二、强化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在不断试验探索中形成农村“普三”工作的新路子

2001年以来,我省先后在保定琢州市、邯郸涉县、邢台沙河市、石家庄藁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分别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在广大农村,学前一年教育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准义务教育的性质,推进“普三”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与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统筹考虑。实践证明:强化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幼儿教育就稳定就发展,义务教育质量就会稳步提高;反之,农村幼儿教育就停滞就滑坡,农村义务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推进农村“普三”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普三”与“普九”紧密结合与政府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闲置资源,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基本办学形式,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把“普三”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以县为单位,按计划分步骤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

第一,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发展规划与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一起来。2001年以来,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师调配、人事改草、教师培训中,坚持把发展农村幼儿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与义务教育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育儿质量优质化的目标取向,加大对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力度,较好地解决了闲置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问题,推动了幼儿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又快又好又省发展。推进农村“普三”进程,基础在办学条件,关键在校舍和师资从哪里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21世纪初,全省农村小学学龄人口明显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全省小学在校生由813.73万人减少到509.54万人,减少了304.19万人;通 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全省小学由36465所减少到20883所,减少了15582所;小学专任教师由32.95万人减少到32.01万人,生师比由24.7减少到15.92。农村小学校舍闲置、教师超编并存,这是农村“普三”的良好机遇。在推进“普三”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强化统一规划,对闲置校舍通过改建、扩建,充分利用;对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经过培训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
上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金、师资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全省大多数己经实现“普三”的县,由闲置校舍改建、扩建的公办幼教机构大体占80%左右,已成为我省农村的主要建园形式。如保定市,在1788所幼儿园中,有1356所是利用闲置校舍改建的,占幼儿园总数的75.84%。这既最大地发挥了闲置教育资源的效益,又解决了农村建园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使“普三”难度变小、速度加快,使农村“普三”工作走出了一条“又快又好又省”的新路子。

第三,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在推进农村“普三”进程中,如何处理小学与幼儿园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环节。在“普三”初期,为解决农村学前班“小学化”和由学前一年向学前三年转变的问题,我们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离。要求农村幼儿园坚持“五独立”,即法人独立、园舍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管理独立。但强调“五独立”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资源共享,影响了发展,特别是各地在幼儿教师核定编制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学附属幼儿班可以纳入编制,而独立幼儿园却被排除在外。因此,2004年以后,我们把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普三”的基本办学形式。在边远山区和坝上地区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时,三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与幼儿班的大、中、小班合并办学,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 ,既解决小学教学点学生少问题,又解决留守幼儿无人照管问题,加快了边远地区“普三”进程,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小学化”问题。

第四,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强化农村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在推进“普三”的头几年,我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强调幼儿教育的分级分类管理,特别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把农村幼儿园也分成一、二、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但实践表明,过分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行分级分类达标验收,会促使县、乡政府把资金和教师集中到少数幼儿园建设上来,人为地拉大农村幼儿园的不平衡,不仅妨碍普及,而且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公平需要幼儿教育公平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支撑。学杖标准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强调农村幼儿园“实用、够用、耐用”,制定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中实现逐步普及。近两年,又在保定市抓了农村幼儿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试验,全省农村幼儿教育在均衡发展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第五,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农村幼儿教育实行什么样的管理体制问题上,我们也同样经历了反复的过程。从2001年开始,在强调幼儿园独立办学的同时,强调建立独立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既形成“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独立的管理体系,但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实行业务指导和教研、培训,但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不具有行政管理权。实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只能弱化幼儿教育行政管理,妨碍幼儿教育发展。因此,近几年来,我们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幼儿园附属于小学,实行“幼小一 化”管理,县教育局设一名幼教干部,乡镇中心校一般有一名副校长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小学和幼儿园。其好处是,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范围,为幼儿教育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六,区域性推进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是实施“普三”的强有力保障。2002年,我厅颁发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标准》,2003年,与各市签订了“普三”目标管理责任书,启动了“普三”县评估验收工作。具体规划是:到2010年,全省幼儿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双80”目标,即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班)率达到80%以上,在规范化幼儿园入园的幼儿人数占接受幼儿教育儿童数的80%以上。为确保质量,从2005年起,我们又把原来的按年度“普三”规划等额验收改为差额验收,并按照“查一验二谋划三"的工作思路,即对当年拟达标县严格验收、对一年后拟达标县提前一年督促检查、对两年后拟达标县提前研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对2005一2007年规划实现“普三”的县,提前进行过程性督导检查;同时,把“普三”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到2006年底,全省累计已有141个县(市、区)通过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达标验收,其中,廊坊、唐山、沧州、衡水四市所辖县(市、区)已全部通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达标验收,比原规划提前一年实现了在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被我厅命名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市”。为做好“普三”巩固提高工作,今年,我们将启动对已命名的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的三年一复查工作。

三、坚持幼儿教育的公益性,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多年以来,我们按照人民满意、政府支持、社会拥护的宗旨,遵循不花钱、少花钱、减轻农民负担和政府负担的原则,保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公益性,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幼儿教育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一,形成了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幼儿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是农村幼儿教育大发展时期,农村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班为主体的格局。2001年以来,我省在推进“普三”进程中,由于坚持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强调利用农村公办小学闲置资源发展农村幼儿园,实行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在全省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实行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办学体制。这一体制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据2006年统计,在全省3586所农村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2796所,占总数的77.97%;民办481所,占总数的13.41%;教育部门、集体和其他部门办等三类公办幼儿园合计占总数的86.59%。同年,在861216名农村在园幼儿中,教育部门办774890人,占总数的89.98%;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54402人,占总数的6.32始;三类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总数的93.68%。

第二,形成了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与制度。我省在推进“普三”过程中,由于坚持以原有公办小学附属幼儿班为基础,要求各地将超编的小学公办教师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伴随着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格局。据2006年统计,全省幼儿教职工53322人,其中教育部门办27631人,占51.82%;在农村,幼儿园教职工18164人,教育部门办14213人,占78,25%。在教育年度统计中,由于从事幼教工作的小学公办教师统计在小学教师中,所以实际从事幼儿教育的公办教师比例远远高于统计数据;如保定市在幼教岗位上的公办教师就有9052人,其中从小学教师岗位上调整到幼教岗位上的公办教师就有6555人,占全市公办幼儿教师总数的78%,占幼儿教师总数的57%。

第三,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政策。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校舍建设经费、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我省在“普三”进程中,由于坚持以公办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为主,教师以公办教师为主,就自然形成了农村幼儿教育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格局。据2006年统计,全省幼儿教育总投入为54218万元,其中财政性经费40705万元,财政预算内经费39106万元,分别占幼儿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5.08%和72.13%。如果将幼教岗位上的小学公办教师工资计算在内,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额更大、比例更高。

第四,形成了以低收费为主导的农村幼儿教育收费政策。在推进“普三”过程中,我省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实行低收费政策。只有低收费,才能保证每个农村家庭的孩子能上得起幼儿园。到目前为止,我省城市市区和县城的公办省级示范园一般月收费在90元一190元,一类园70一120元,二类园60一90元,三类园40一75元,农村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班和学前班一般月收费10一30元,有的地方还实行免费入园。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三为主”即以政府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财政投入为主,才能保证幼儿教育低收费;只有保证低收费和免收费,才能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使适龄幼儿人人有幼儿园可上,人人上得起幼儿园。这是我省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特别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政策保证。

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有利干幼儿健康发展的农村幼教特色。在“普三”进程中,我们坚持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的指导思想,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城市化”两个问题为突破口,遵循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探索农村幼儿教育的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

第一,坚持“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的原则,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着力克服小学化问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由于农村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实行一体化管理,不少教师又是从小学教师岗位上调整过来的,“小学化”是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小学化”问题,以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为目标,强化农村幼儿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教师培训和业务指导,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估,不断提高农村幼教质量。

第二,坚持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出发,创办有乡村特色的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在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在注意解决“小学化”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片面的“城市化”问题,克服农村幼儿园照搬城市幼儿园的做法。在基木设施建设上强调"实用、够用、安全、卫生",不照搬城市高标准建设幼儿园的做法;在办园模式上,坚持从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从农村幼儿园活动场地多、活动空间大特点出发,改变仿照城市幼儿园以室内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更多设置户外活动区,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强化体育游戏活动,坚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两小时,把幼儿"课"安排在山坡上、小河边、树林里,在阳光下锻炼,在树阴下游戏,在田间里劳动,锻炼体魄,开发智力,提高语言素质,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孩子们意志力。二是从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教育资源较多特点出发,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在社会实践探索,引导幼儿识别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常见的家禽牲畜、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闲地和各个角落,开辟标本角、种植角、饲养角、艺术角等幼儿活动小天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三是利用废旧材料,以卫生、安全为保证,制作简便、实用、费用低廉、孩子们喜欢并亲手参与制作的儿童玩教具与作品,不断丰富农村幼儿的生活。四是开展“家园共育教育”、“亲子教育”,成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系簿,在家长中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第三,强化管理,完善A&务,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为适应农村幼教全面普及的新形势,各地普遍加强了幼教管理队伍建设;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在原定农村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标准,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正在准备开展农村标准化幼儿园检查评估;改善服务,解决建园后部分幼儿出村入园的问题,各幼儿园适时调整服务方式,增设了多种服务项目,有的推出午餐、午休服务,有的推出教师定点接进幼儿服务,有的购置专车接送幼儿,保证幼儿“进得来,留得住”,提高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学前三年幼儿的人园率。

第四,建立县域范围内幼教研训一体化指导网络,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在抓普及的同时,如何在抓规范、抓提高、抓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搞好园长和教师培训,强化业务指导。各市、县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培训,按照“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调整到幼教岗位的小学教师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县直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共教学示范、师资培训、教研科研、家长培训、信息资料、巡回指导“六个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了县、乡镇中心枝、幼儿园三级幼教研训一体化业务指导网络,开展园本研修,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不断提高农村幼教质量。

我省的“普三”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中央的要求、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新的起点,在进一步推进普及的同时,切实把“普三”巩固提高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新时期我省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回答者:zx619114407 - 试用期 一级 8-26 18:12

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引《傅子》。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刘表拥兵十万,称雄荆州(今湖南、湖北)。他外表儒雅,但内心多疑。当时,实力最强的要数曹操和袁绍,他们分别使用伎俩争取刘表,刘表总是口头应允,实际上却按兵不动,在混乱的局势中观望踟蹰(chí chú)。
刘表的做法,引起他的属下不满。有一天,从事中郎韩嵩谏道:“曹、袁相持不下,将军举足轻重,应择善而从。若想有大作为,可乘两雄争斗之机举事;不然的话,也应择善而从。倘若继续犹豫暧昧,他们势必都会移恨于您,您也就无法保持中立了。”韩嵩又说:“曹操明哲,为天下贤俊所拥戴,势在必胜。他一旦击败了袁绍,就会移兵进攻江汉,那时将军您就难以抵抗了。所以归附曹操乃是万全之策。”刘表仍狐疑不决,他问道:“如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我也难以适从。目前曹操住在许昌,您替我前去观察一下他们的动静虚实,如何?”韩嵩说:“我是您的臣下,自当为您效劳,虽赴汤蹈火,死无所辞。如果将军已作出‘上顺天子,下归曹公’的决策,那么派我进京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您主意未定,就派我进京,天子封我一官,我就是天子之臣,按道义就不能再为将军效死了。那时,将军就不要为难我了。”刘表听了,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地要他去一趟再说。
韩嵩到了京师后,拜见了曹操。受曹操控制的汉献帝封他为侍中并任零陵太守。韩嵩前去向刘表辞行。
刘表得知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叛逆,于是召集部属,并令军队守卫在厅堂内,准备当众处斩韩嵩。
韩嵩一进来,刘表就骂道:“韩嵩逆贼,竟敢叛我!”
韩嵩毫不畏惧,正气凛然地说:“嵩早已有言在先。今日之事,是将军负嵩,不是嵩负将军!”刘表顿时哑口无言。
刘表的妻子见此情景,便悄悄地劝谏道:“韩嵩是本地颇有声势的人物,况且他理直气壮,诛杀他恐众人难以服从。”刘表自知理亏,只得下令赦免了韩嵩死罪。

回答2:

河北省教育厅在全国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材料

(2007年6月)

河北辖11个设区市,172个县(市、区),其中有51个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689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2.3%。目前,共有幼儿园5616所,在园幼儿133.62万人。几年来,我们在抓好城市幼儿教育的同时,重点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工作,有效推动“普三”工作的扎实开展

(一)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幼儿教育作出了明确政策规定

一是把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建立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上。1999年10月,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逐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条件和基础,这就标志着把国民素质教育的起点建立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上。从1999年到现在,我省在推进教育事业及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二是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基础。2000年底,我省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工作要着力解决的基木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影响县域和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两年、学前三年教育的地方,小学和初中的巩固率高、掇学率低,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高;反之,则巩固率低、掇学率高。同时还发现,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和积极性。因此,2001年11月,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分地区、分阶段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并明确要求:“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在办园体制上坚持“乡村办园、缴费入园、公办民助、自主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以规范化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体系”。

三是把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作为促进农村小康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省委、省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12月,省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推进农村小康建设中,要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裕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全面推进学前班与小学的相对分离,举办规范化幼儿园。”同时,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探索“公共资源和社会需求结合,公益性与低偿性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满足农民子女接受高质量幼儿教育作为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把发展农村幼儿园作为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形式,列为公共事业的发展重点。邢台、沧州等设区市还把农村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作为文明生态村达标验收的必要标准。

四是把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统筹规划纳入普及十五年教育的整体规划。2005年3月,中共河北省委召开了六届七次全会,专门研究教育和科技问题,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201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12年教育,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把学前教育纳入到高中段以前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

(二)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01年省教育厅提出了要谋求农村幼儿教育大发展必须实现三大转变的思路,即:由学前一年教育向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由兴办学前班向兴办幼儿园转变,由办园随意性向规范化转变,井通过实现三大转变使全省幼儿教育达到“三升一降”的目标,即:全省入园幼儿人数大幅度上升,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大幅度上升,幼儿园在园幼儿比率大幅度上升,学前班大幅度下降。从2001年起,我省开始组织实施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攻坚战。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幼儿教育不仅较快地扭转了下滑局面,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统计分析,从2000年到2006年,全省在园(班)幼儿由100.42万人增加到133.62万人,增加33.2万人,增加额是全国增加额(19.67万人)的1.69倍,增长率比全国平均值(0.88%)高出32.18个百分点,其中从2002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平均每年的增加量相当于全国年均增加量的22.54%;万人均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148.9人增长到2006年的96.5人,全国同期由177.3人减少到173.1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由2000年的45.97%增长到2006年的58.13%,全国同期由48.15%减少到45.91%;从2003年以来,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平均每年提高5.12介百分点,按此增长速度,到2010年完全可以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的目标。

农村幼儿教育的加速普及是全省幼儿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河北省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上,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村人口加速向县镇转移,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大头都在农村,由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向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转变的重点也在农村。大农村概念包括了县镇和乡村。抓住了普及县域学前三年教育就等于抓住了“普三”的根本。从2000年到2006年,我省城市在园幼儿16.57万人增加到18.55万人,增加1.98万人,仅占增加总量的5.96%;包括县镇和农村在内的县域幼儿教育增加量与到总增加量的94.04%。其中,县镇在园幼儿由19.14万人增加到28.94万人,增加9.8万人,占增加总量的29.52%;农村由64.71万人增加到86.12万人,增加21.41万人,占增加总量的64.49%。与全国各省一样,由于受2001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我省农村在园幼儿由2000年的64,71万人减少到45万人,到2004年才恢复到2000年的水平。2005年和2006年分别比上年增加8.53万人和11.89万人,分别占全省增加总量的67.27%和95.81%。

二、强化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在不断试验探索中形成农村“普三”工作的新路子

2001年以来,我省先后在保定琢州市、邯郸涉县、邢台沙河市、石家庄藁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分别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其经验。在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在广大农村,学前一年教育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准义务教育的性质,推进“普三”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把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与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统筹考虑。实践证明:强化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幼儿教育就稳定就发展,义务教育质量就会稳步提高;反之,农村幼儿教育就停滞就滑坡,农村义务教育也会受到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推进农村“普三”工作的基本思路:坚持“普三”与“普九”紧密结合与政府统筹,利用义务教育闲置资源,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基本办学形式,实行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把“普三”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以县为单位,按计划分步骤普及农村学前三年教育。

第一,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发展规划与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统一起来。2001年以来,各地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师调配、人事改草、教师培训中,坚持把发展农村幼儿园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与义务教育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育儿质量优质化的目标取向,加大对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统筹力度,较好地解决了闲置教育资源浪费和流失问题,推动了幼儿教育快速发展。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源,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又快又好又省发展。推进农村“普三”进程,基础在办学条件,关键在校舍和师资从哪里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21世纪初,全省农村小学学龄人口明显下降,从2000年到2005年,全省小学在校生由813.73万人减少到509.54万人,减少了304.19万人;通 过中小学布局调整,全省小学由36465所减少到20883所,减少了15582所;小学专任教师由32.95万人减少到32.01万人,生师比由24.7减少到15.92。农村小学校舍闲置、教师超编并存,这是农村“普三”的良好机遇。在推进“普三”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县(市、区)强化统一规划,对闲置校舍通过改建、扩建,充分利用;对适合做幼儿教师的超编小学教师,经过培训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
上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资金、师资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全省大多数己经实现“普三”的县,由闲置校舍改建、扩建的公办幼教机构大体占80%左右,已成为我省农村的主要建园形式。如保定市,在1788所幼儿园中,有1356所是利用闲置校舍改建的,占幼儿园总数的75.84%。这既最大地发挥了闲置教育资源的效益,又解决了农村建园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使“普三”难度变小、速度加快,使农村“普三”工作走出了一条“又快又好又省”的新路子。

第三,坚持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办学形式。在推进农村“普三”进程中,如何处理小学与幼儿园的关系是一个关键环节。在“普三”初期,为解决农村学前班“小学化”和由学前一年向学前三年转变的问题,我们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分离。要求农村幼儿园坚持“五独立”,即法人独立、园舍独立、人员独立、财务独立、管理独立。但强调“五独立”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资源共享,影响了发展,特别是各地在幼儿教师核定编制过程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学附属幼儿班可以纳入编制,而独立幼儿园却被排除在外。因此,2004年以后,我们把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幼儿班)作为农村“普三”的基本办学形式。在边远山区和坝上地区举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时,三年级以上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与幼儿班的大、中、小班合并办学,举办“幼小五年一贯制学校” ,既解决小学教学点学生少问题,又解决留守幼儿无人照管问题,加快了边远地区“普三”进程,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小学化”问题。

第四,在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强化农村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在推进“普三”的头几年,我省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强调幼儿教育的分级分类管理,特别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把农村幼儿园也分成一、二、三类,实行分类管理。但实践表明,过分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实行分级分类达标验收,会促使县、乡政府把资金和教师集中到少数幼儿园建设上来,人为地拉大农村幼儿园的不平衡,不仅妨碍普及,而且严重影响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公平需要幼儿教育公平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支撑。学杖标准化建设是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们强调农村幼儿园“实用、够用、耐用”,制定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班)的基本标准,在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中实现逐步普及。近两年,又在保定市抓了农村幼儿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试验,全省农村幼儿教育在均衡发展中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第五,建立和完善农村幼小一体化管理体制。在农村幼儿教育实行什么样的管理体制问题上,我们也同样经历了反复的过程。从2001年开始,在强调幼儿园独立办学的同时,强调建立独立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既形成“县直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独立的管理体系,但实践证明,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实行业务指导和教研、培训,但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不具有行政管理权。实行这样的管理体制,只能弱化幼儿教育行政管理,妨碍幼儿教育发展。因此,近几年来,我们把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幼儿园附属于小学,实行“幼小一 化”管理,县教育局设一名幼教干部,乡镇中心校一般有一名副校长统一管理辖区内的小学和幼儿园。其好处是,将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范围,为幼儿教育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第六,区域性推进学前三年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强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是实施“普三”的强有力保障。2002年,我厅颁发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市、区)标准》,2003年,与各市签订了“普三”目标管理责任书,启动了“普三”县评估验收工作。具体规划是:到2010年,全省幼儿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双80”目标,即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班)率达到80%以上,在规范化幼儿园入园的幼儿人数占接受幼儿教育儿童数的80%以上。为确保质量,从2005年起,我们又把原来的按年度“普三”规划等额验收改为差额验收,并按照“查一验二谋划三"的工作思路,即对当年拟达标县严格验收、对一年后拟达标县提前一年督促检查、对两年后拟达标县提前研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对2005一2007年规划实现“普三”的县,提前进行过程性督导检查;同时,把“普三”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到2006年底,全省累计已有141个县(市、区)通过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达标验收,其中,廊坊、唐山、沧州、衡水四市所辖县(市、区)已全部通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达标验收,比原规划提前一年实现了在全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被我厅命名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市”。为做好“普三”巩固提高工作,今年,我们将启动对已命名的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县的三年一复查工作。

三、坚持幼儿教育的公益性,逐步形成有利于农村学前三年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多年以来,我们按照人民满意、政府支持、社会拥护的宗旨,遵循不花钱、少花钱、减轻农民负担和政府负担的原则,保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公益性,以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幼儿教育为目标,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一,形成了以公办为主的农村幼儿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是农村幼儿教育大发展时期,农村幼儿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班为主体的格局。2001年以来,我省在推进“普三”进程中,由于坚持农村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与统筹,强调利用农村公办小学闲置资源发展农村幼儿园,实行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农村幼儿教育的基本形式,因而在全省广大农村形成了以公办小学附属幼儿园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实行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办学体制。这一体制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据2006年统计,在全省3586所农村幼儿园中,教育部门办2796所,占总数的77.97%;民办481所,占总数的13.41%;教育部门、集体和其他部门办等三类公办幼儿园合计占总数的86.59%。同年,在861216名农村在园幼儿中,教育部门办774890人,占总数的89.98%;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54402人,占总数的6.32始;三类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总数的93.68%。

第二,形成了以公办教师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师体制与制度。我省在推进“普三”过程中,由于坚持以原有公办小学附属幼儿班为基础,要求各地将超编的小学公办教师调整到幼儿教师岗位上,伴随着农村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逐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教师为主体的格局。据2006年统计,全省幼儿教职工53322人,其中教育部门办27631人,占51.82%;在农村,幼儿园教职工18164人,教育部门办14213人,占78,25%。在教育年度统计中,由于从事幼教工作的小学公办教师统计在小学教师中,所以实际从事幼儿教育的公办教师比例远远高于统计数据;如保定市在幼教岗位上的公办教师就有9052人,其中从小学教师岗位上调整到幼教岗位上的公办教师就有6555人,占全市公办幼儿教师总数的78%,占幼儿教师总数的57%。

第三,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政策。农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校舍建设经费、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我省在“普三”进程中,由于坚持以公办小学闲置校舍改、扩建为主,教师以公办教师为主,就自然形成了农村幼儿教育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格局。据2006年统计,全省幼儿教育总投入为54218万元,其中财政性经费40705万元,财政预算内经费39106万元,分别占幼儿教育经费总投入的75.08%和72.13%。如果将幼教岗位上的小学公办教师工资计算在内,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额更大、比例更高。

第四,形成了以低收费为主导的农村幼儿教育收费政策。在推进“普三”过程中,我省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实行低收费政策。只有低收费,才能保证每个农村家庭的孩子能上得起幼儿园。到目前为止,我省城市市区和县城的公办省级示范园一般月收费在90元一190元,一类园70一120元,二类园60一90元,三类园40一75元,农村幼儿园、小学附属幼儿班和学前班一般月收费10一30元,有的地方还实行免费入园。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三为主”即以政府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财政投入为主,才能保证幼儿教育低收费;只有保证低收费和免收费,才能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使适龄幼儿人人有幼儿园可上,人人上得起幼儿园。这是我省实现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特别是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政策保证。

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有利干幼儿健康发展的农村幼教特色。在“普三”进程中,我们坚持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的指导思想,以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和“城市化”两个问题为突破口,遵循幼儿教育的一般规律,探索农村幼儿教育的特殊规律,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

第一,坚持“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的原则,优化幼儿一日活动,着力克服小学化问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由于农村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实行一体化管理,不少教师又是从小学教师岗位上调整过来的,“小学化”是一个突出问题。为解决“小学化”问题,以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为目标,强化农村幼儿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加强教师培训和业务指导,开展幼儿教育教学评估,不断提高农村幼教质量。

第二,坚持从农村幼儿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出发,创办有乡村特色的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在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中,在注意解决“小学化”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片面的“城市化”问题,克服农村幼儿园照搬城市幼儿园的做法。在基木设施建设上强调"实用、够用、安全、卫生",不照搬城市高标准建设幼儿园的做法;在办园模式上,坚持从农村幼儿园的优势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一是从农村幼儿园活动场地多、活动空间大特点出发,改变仿照城市幼儿园以室内活动为主的活动方式,更多设置户外活动区,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强化体育游戏活动,坚持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两小时,把幼儿"课"安排在山坡上、小河边、树林里,在阳光下锻炼,在树阴下游戏,在田间里劳动,锻炼体魄,开发智力,提高语言素质,发展交往能力,培养孩子们意志力。二是从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教育资源较多特点出发,引导孩子们到大自然中观察,在社会实践探索,引导幼儿识别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常见的家禽牲畜、常见的农业生产工具、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空闲地和各个角落,开辟标本角、种植角、饲养角、艺术角等幼儿活动小天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三是利用废旧材料,以卫生、安全为保证,制作简便、实用、费用低廉、孩子们喜欢并亲手参与制作的儿童玩教具与作品,不断丰富农村幼儿的生活。四是开展“家园共育教育”、“亲子教育”,成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联系簿,在家长中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第三,强化管理,完善A&务,推动农村幼儿教育均衡发展。为适应农村幼教全面普及的新形势,各地普遍加强了幼教管理队伍建设;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形势,在原定农村幼儿园分级分类评估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标准,按照均衡发展的要求,正在准备开展农村标准化幼儿园检查评估;改善服务,解决建园后部分幼儿出村入园的问题,各幼儿园适时调整服务方式,增设了多种服务项目,有的推出午餐、午休服务,有的推出教师定点接进幼儿服务,有的购置专车接送幼儿,保证幼儿“进得来,留得住”,提高了农村特别是偏远山村学前三年幼儿的人园率。

第四,建立县域范围内幼教研训一体化指导网络,不断提高保教质量。在抓普及的同时,如何在抓规范、抓提高、抓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关键在于搞好园长和教师培训,强化业务指导。各市、县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培训,按照“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对调整到幼教岗位的小学教师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县直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共教学示范、师资培训、教研科研、家长培训、信息资料、巡回指导“六个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了县、乡镇中心枝、幼儿园三级幼教研训一体化业务指导网络,开展园本研修,进行教学改革试验,不断提高农村幼教质量。

我省的“普三”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中央的要求、与先进省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一定要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为新的起点,在进一步推进普及的同时,切实把“普三”巩固提高工作抓紧抓好,努力开创新时期我省学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回答3:

其实我是天津市耀华中学的学生,我在06年毕的业。
就我观察和听到的一些情况,我认为能上好学校就尽量上好一点的。
虽然两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应该不会差太多,但是校风不同。
我认为孩子在拥有良好校风的学校中学习生活会好一些。
因为良好的校风可以塑造一个孩子良好的品质。

而且我认为,当出现竞争时,市五所或许会要那些市重点的孩子的几率大一些。

回答4:

小学好初中就好大学就更好!
1、户口在和平区世昌里并不代表是属于和平区中心小学片,开点后门用点钱就能上好的小学!
2、当然能!
3、学校好当然重要,中心小学是名字不是区重点的代表。实验小学上海也有,不错的!还有,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爱学才行!

回答5:

片外的需要受片外费
我上小学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其实,依我的亲身经历,我认为只要肯学,在哪里学都能学好,当然如果自制力不好的话还是上好一点的学校!
为你的孩子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