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作业
一、填空题: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 ( 地理 )、 ( 政治 )、 ( 经济)、 (文化)等方面历史、 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 喀斯特地貌发育 )的浅内陆山区。
3、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于(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类型。
4、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 长江 )和( 珠江)两大流域。
5、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 )平方千米。在各类土壤中,(黄壤 )面积最大。
6、贵州的史前文化是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
7、为了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从1961年开始,贵州贯彻中央的"( 调整 )( 巩固 )(充实 )( 提高 )"的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8、贵州的行政区划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共设了( 4 )个地级市、(3 )个自治州、(2)个地区、和(87)个县(市、自治县、区、特区)。
二、单项选择题
1、从面上看,全省最高处是(A )
A、赫章 B、 玉屏 C、 威宁 D、 黎平
2、贵州从面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B )
A、赫章 B、玉屏 C、威宁 D、黎平
3、贵州从点上看,全省最低处是:( D )
A、赫章韭菜坪 B、玉屏
C、威宁 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4、贵州最大的河流是:( B )
A、綦江 B、乌江 C、 南盘江 D、清水江
5、贵州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性气候是( A )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6、贵州的气候,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 D )
A赫章 B 玉屏 C 威宁 D 铜仁
7、( B )是贵州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
A、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喀斯特地貌发育 C、高原山地 D、盆地
8、贵州水资源丰富,居全国第( D )位
A、7 B、8 C、9 D、6
9、在贵州省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占( C )。
A、43、55% B、9.38% C、26.68% D、3.6%
10、贵州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是在:(C)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1、( C )文化能证明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侯度
C、贵州黔西观音洞 D、旧石器文化
12、"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建设主要以( D )为重点。
A、工业 B、商业 C、服务业 D、农业
三、多项选择题
1、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意义是( ABC )
A、是实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B、是培养各级干部和教育各簇人民的需要
C、是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
D、是行政区划的需要
2、贵州除了( ACD )以外,均为石灰岩等酸质岩石发育的喀斯特地貌。
A、赤水 B、黄平 C、雷山 D、榕江
3、贵州省主要的气候灾害有( ABCD )
A、干旱 B、秋风 C、凌冻 D、冰雹
4、贵州流域面积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ABD )
A、赤水河 B、綦江 C、珠江 D、乌江
5、贵州自然的有利条件是:( ABC )
A、多种土地资源与多种气候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
B、受地形影响,沟壑纵横,河流较多,河床较陡,天然落差较大,水能资源比较丰富
C、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成矿条件优越
D、千资百态的岩溶奇观,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资源
6、贵州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是:( ABCD )
A、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B、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不高,水土资源不配套
C、灾害性气候较多,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威胁较大
D、层峦叠嶂,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通信事业的发展
7、贵州是中国( BC )三大产区之一
A、重晶石 B、铝土矿 C、磷矿 D、黄金
8、贵州水资源有以下特点(ABCD )
A、资源丰富 B、时空上分布不均匀
C、岩溶水分布广、水量丰富 D、贵州地表天然水质良好
9、代表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三种文化类型是:( ABD )
A、北京周口店 B、山西西候度 C、盘县的大洞遗址 D、贵州黔西观音洞
10、贵州土司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BCD )
A、流官 B、世官 C、世土 D、土民
11、19世纪中叶,贵州人民掀起了一系列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有:( BCD )
A、安庆教案 B、青岩教案 C、遵义教案 D、开州教案
12、邓小平视察中国南方时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BCD )
A、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C、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3、20世纪90年代,贵州开始制定和实施"三大战略",具体是指:( ABD )
A、科教兴黔战略 B、开放带动战略
C、计划生育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问答题
1、 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0-17页)
一、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条件
二、多民族团结合作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潜力巨大的社会经济
2、 简述贵州地貌的地域差异。(19-20页)
地貌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贵州地势可分为三级阶梯: 西部大方、织金、普安等地以西,是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东部沿河、思南、江口、三穗、锦屏、榕江及荔波、罗甸,是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米以下;中间广大地区为第二级阶梯。
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黎平水河口出省处,海拔148米。
地貌区域差异: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势东高西低。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适宜发展农业,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势南高北低。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布。适宜发展林业,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西高东低又从中部向南、北倾斜。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是贵州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4、南部山地河谷区。包括苗岭中段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以中、低山河谷为主。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林木。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貌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有部分中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岩溶湖分布较多。适宜农、林、牧业发展,南部河谷区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3、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47-51页)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行省的建立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统辖8府4州,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的一个行省。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
二、大兴屯田,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明代在"移民就宽乡"原则下实行屯田制,使人口从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流动 。屯田分为军屯(给卫所官兵发屯地、种子、耕牛、农具等"且耕且战",以足军粮);民屯(是政府将稠密地区人口和罪徒大规模移向贵州组织开垦荒地); 商屯(是商人招募流民在缺粮卫所附近屯种)。
明代的屯田,推动了贵州的开发。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也带来了农耕技术,引进了新的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明代还注重交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设驿站,使运输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在手工业、矿业、城镇建设、贸易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发展。
4 当代贵州历史发展的辉煌篇章?(59-76页)
作业二、
一、 填空题
1、人口的自然构成是依人口的生理属性来划分的,主要有( 性别构成 )和( 年龄构成 )。
2、贵州省2003年末总人口为(3869.66 )万人,实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逐年下降0.5个千分点以上的要求。
3、国际上一般将(65 )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或老龄人口,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或超过( 10% ),成为该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
4、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 共同语言 )、( 共同地域 )、( 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5、贵州省有56个民族成分。世居民族包括汉、苗、布依、(侗 )、土家、彝、( 仡佬 )、(水)、白、回、( 壮 )、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 等18个民族。
6、贵州在建立民族民主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区域,到2003年全省共有(3 )个自治州、( 11 )个自治县和( 253 )个民族乡。
7、贵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到2003年,全省建立的自治州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8、贵州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按三次产业的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由( 二一三)向( 二三一 )的历史性转变
9、贵州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首先是在农村全面推行以(包干到户 )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二、 单项选择题
1、社会构成是依据人口的( A )来划分的。
A、社会经济属性 B、生理属性 C、自然属性 D、地理属性
2、贵州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是从( A )开始的。
A、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B、 城市的企业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农村合作社
3、贵州农业和农业经济结构明显变化,2002年与1978年相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是:( A )
A、农业下降,林牧渔业上升 B、农牧业上升,林渔业下降
C、农渔业下降,林牧业上升 D、林业上升,农牧渔业下降
三、 多项选择题
1、普查的特点是(ACD)
A、全面性 B、一次性 C、周期性 D、全国性
2、贵州种植面积居前三位的是( ABC )
A、水稻 B、玉米 C、薯类 D、小麦
3、贵州目前共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 它们是( AB )
A、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B、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C、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D、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
4、国家在贵州的重点生产力布局( A B C D )
A、乌江流域以电力、煤炭、铝、磷、锰为重点综合开发区
B、以六盘水--攀西能源、冶金、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
C、南北盘江--红水河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
D、建设南(宁)贵(阳)昆(明)网络圈
四、 问答题
1、 简述贵州人口构成中的地域构成、文化教育程度构成和民族构成。
地域构成
1、人口分布。2002年贵州人口遵义市占18.98%,毕节地区占18.39%,黔东南州占11.24%,黔南州占10.10%,铜仁地区占9.98%,贵阳市占9.02%,黔西南州占7.9%,六盘水占7.67%,安顺市占6.71%。
2、城乡构成。2002年贵州常住人口中市镇人口占24.29%,乡村人口占75.71%。
人口受教育程度。2002年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占2.3%,高中以上教育的占6.8%,初中以上教育的占27.1%,小学教育程度的占38.7%,15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13.7%。
民族构成。2000年汉族占62.15%少数民族占37.84%,苗族占12.2%,布依族占7.94%,侗族占4.62%,壮族占0.15%,瑶族占0.13%,其他少数民族比重较少。
2、 简述解放后贵州经济发生的深刻变化。
解放后,特别是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356.11亿元,比1978年增长7.6倍。其中第一产业为298.37亿元,第二产业579.31亿元,第三产业478.4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1倍、12.6倍和13.9倍。1997~200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连续7年高于全国平均速度。
①全省财政收只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03年财政收入达236.6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地方财政支出增长了26倍。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898.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14亿元。保险业和证券业也发展迅速。
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三个产业排序1999年实现了"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2003年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占42.7%,第三产业占35.3%。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逐步完善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商品流通基本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的格局;国有企业改革一些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部分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制形式,推进了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财政管理实行分税制;金融设立跨省区的一级分行等体制改革。
④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96年后贵州作为沿海的帮扶城市,以东西部合作为契机,以跨区域资产重组为重点,促进了电子、化工、煤炭等行业的发展。近年又抓住入世机遇,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利用国际贷款达7.3亿美元,02年进出口贸易达6.9141亿美元。同时加快了开发区建设,建成了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0个省级开发区。
3、 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状与特点是什么?(127-130页)
一、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二、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三、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变化。四、科教兴农成效卓著。五、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六、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4、 阐述贵州林业近年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良好态势。(149-150页)
①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按照国家林业"六大工程"部署,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工程,1998~2002年完成营造林面积255万公顷,其中工程人工造林71.6万公顷,实现了以社会造林向工程造林为主的转变。②林业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发展多种林业生产,把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推行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名优经济林、竹林和速生丰产林。1998~2002年,营造经济林27.1公顷,营造用材林38.5公顷。人造板生产也初具规模,生产能力达10万立方米。2002年林业总产值达到36.02亿元。③林业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能力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防治率达75%;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全省保护面积达80万公顷;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已建县级以上林木种苗站23个;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逐步完善,科技贡献率达27%;林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也不断加强。④国家林业局对贵州贵州林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林业局将贵州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林业工作联系点,提出了确保10年覆盖率增长1个百分点的目标,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等工程全面纳入国家规划,并给以重点支持。2001年安排重点生态工程建设1427万亩,累计投资33.3亿元。
作业三
一、 填空题
1、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到2003年,我省工业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 国有资本 )、(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格局正在形成。
2、2003年,全省原煤生产能力约( 850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
3、贵州(酿酒、特色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还形成了绝招绝活。大大增强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4、贵州的公路建设到2003年,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 高速 )、(一级 )和(二级 )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的公路网。
5、2003年贵州铁路网络已形成以(贵阳)枢纽为中心、(六盘水 )枢纽为次中心,以(电气化铁路 )为骨架,连接周围(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9 )个市(州、地)的格局,在西南地区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6、服务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两大部分,具有庞大的产业群体。
7、贵州旅游网络是西南地区旅游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与华中华南相联。贵州境外,东有(张家界)风景区、南有(桂林山水 )、西有(路南石林 )、北有( 长江三峡),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8、在城乡规划方面,贵州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的原则,加强对城镇和风景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9、贵州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的原则,小城镇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二、 单项选择题
1、2003年贵州省原煤生产能力约( C )万吨,居全国第五位。
A、5000 B、6000 C、8500 D、9000
2、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居全国(C )
A、第二位 B、第五位 C、第六位 D、第八位
3、建筑业属于(B )
A、 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
4、贵州工业中利税总额就居全省第一位的是( B )
A、酿酒工业 B、烟草工业 C、软饮料工业 D、特色食品工业
5、( D )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A、董酒 B、青溪酒 C、湄窖酒 D、茅台酒
6、贵阳邮政总局成立的时间是:( B )
A、1901年 B、1910年 C、1935年 D、1920年
7、到2003年贵州省下列不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是(D )
A、黄果树 B、红枫湖 C、织金洞 D、花溪
8、1987年被列入"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是( A )
A、梵净山 B、赤水竹海 C、习水原始林 D、花溪公园
9、贵州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C )个
A、10 B、11 C、12 D、13
三、 多项选择题
1、贵州工业的主要特点是:(ABCDE)
A、产业梯度发展趋势明显
B、资源型产业特色突出
C、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
D、经济外向化程度提高
E、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2、现行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ABD )
A、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B、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C、汉族和少数民族一样 D、农村宽于城市
3、贵州省邮政通信业的主要特点是( AB )
A 面向市场,加快发展 B 以人为本,邮政服务程度提高
C 市场竞争激烈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服务特色
4、贵州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是(ACD )
A、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高 B、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C、劳动就业岗位最多 D、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基本适应
5、金融业的行业分类:(ABC )
A、银行业 B、证券业 C、保险业 D、房地产业
四、 问答题
1、 当前贵州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71-173
2、 贵州特色产业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87
3、 贵州交通运输业的特点是什么?P216-217
4、 贵州旅游业有什么特点?(246-249页)目前贵州有哪些旅游区和旅游线?(245页)
作业四
一、 填空题
1、( 教育 )和( 科技 )事业发展缓慢,是贵州经济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2、文化的( 多元并存)、(共同发展 ),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
3、1996年国务院确定( 深圳 )、宁波、青岛、(大连 )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贵州。
4、中共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认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的方针。
9、 5、中共贵州省委把(党风廉政建设 )和( 反腐败斗争 )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6、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是( 依法办事 )
7、"五个一工程"是指(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 )、( 一部好电影 )(一出好戏剧 )( 一部好电视剧 )。
8、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把( 交通建设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9、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 先富带后富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给贵州的发展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二、 单项选择题
1、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还有(C )
A、遵义红军烈士陵园 B、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
C、王若飞故居 D、黎平会议会址
2、、贵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D )
A、 阳明书院 B、 沿河鸾塘书院
C、 贵阳师范学院 D、 经世学堂
3、(B)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
A、文化 B、经济 C、法律 D、哲学
4、中共贵州省委确定每年(A )月为公民道德集中宣传月。
A、3 B、4 C、5 D、6
5、(B)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
A、 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6、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 D )
A、党要管党 B、密切联系群众
C、批评与自我批评 D、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 多项选择
1、贵州民间民族文化有( AB)
A、地戏 B、花灯舞 C、琵琶舞 D、泥哨
2、州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 ABCD )
A、从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形式办学
B、坚持全社会办学的方向
C、教育事业走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D、发展潜力大
3、贵州人民生活的现状和特点是:( ABC )
A、农民生活显著改善
B、城镇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下康
C、医疗卫生基本有了保障
D、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化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ACD )
A、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C、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对外开放
D、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
5、贵州巨大的发展潜力表现在( ACD )
A、贵州地理位置利于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
B、贵州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组合匹配相对良好具备了一定的开发能力
C、贵州的生产力水平高
D、贵州面临着国际和国内良好的发展机遇
6、贵州扶贫攻坚取得明显进展(ABCD )
A、一批贫困人口陆续越过了温饱线
B、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C、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加
D、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和文化教育落后状况有一定改善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启动的工程项目有( ABC )
A、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B、"西电东送"工程建设
C、退耕还林和天然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建设
D、解决工程性缺水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
8、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包括:(AB )
A、 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B、大西南南下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
C、畜牧业产品出口大省
D、科技水平发展赶上中部地区